<video id="tvblx"></video>

  • <form id="tvblx"><span id="tvblx"><track id="tvblx"></track></span></form>

      <form id="tvblx"><pre id="tvblx"><noscript id="tvblx"></noscript></pre></form>

        <em id="tvblx"><source id="tvblx"></source></em>
      1. 今日北大:從反思到自信

        訪教育學院林小英教授

        期次:第1471期       查看:303

        北京大學在林小英看來擁有兩個傳統,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勇于擔當。隨著時代的發展,需要重新評價歷史事件,樹立文化自信,回歸大學本位,為社會提供一個穩定的價值引領。



        林小英 林小英



        走過120年歷程的北京大學,有傳承,有擔當,有坎坷,有輝煌。今天,我們應當如何客觀評價北大歷史?如何從北大的優良傳統里汲取營養?如何為中國在全球樹立“文化自信”貢獻力量?對此,本報采訪了教育學院林小英教授,請她從中國近現代教育史和文化史的視角,詮釋北大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傳統: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說起北京大學的傳統,首先就要提到蔡元培倡導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林小英教授認為,蔡元培校長是北大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蔡元培任校長之前,北大是個充斥著紈绔子弟、墮落風氣的“爛攤子”。我們一般人似乎都會羨慕蔡校長趕上了一個好時候,或趕上了一個有很大自主權的時代,但實際上他也辦得很艱難,否則也不會動不動就請辭校長一職。正是因為他的堅持和抱負,才將北大拉上正軌,從而使具有現代意義的“大學”正式在中國確立。
        20世紀初葉,中國文化界充滿了“開眼看世界”的呼聲,其中北京大學的呼聲最具號召力,始終引領風氣之先。之所以如此,和蔡元培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密不可分。蔡校長為當時很多開創性的思想提供了茁壯生長的土壤,眾多影響歷史進程的人物,如李大釗等,在北大得以施展抱負。北大校園里,“新奇”是一種常態,不重復別人說過的話,不走別人走過的路,這份敢于自我確認的獨立態度,使北大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中國高校的標桿。時至今日,尊重知識、包容思想的可貴風氣依然在北大傳承著,因此,北大才能夠一直保持著鮮活靈動的狀態。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之外,在林小英看來,北大的另一個重要傳統是勇于擔當。每當國家需要的時候,北大總能挺身而出、積極響應,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有著與生俱來、刻入基因的使命感。1950年,新中國成立不久,銀行系統急需人才,北大立即帶頭開設財務專修科,以最快的速度為國家建設培養和輸送人才。把大學的責任納入國家的任務之中,注定了北大與世界上其他一流大學有著相當不同的發展軌跡和制度邏輯。
        反思:叩問歷史,著眼當下
        “回顧北大120年校史,優良傳統無疑值得繼續發揚。然而今天,隨著相關學術研究日益推進,我們也需要采取理性、客觀的態度,對一些歷史事件進行重新評價。”林小英教授表示。
        譬如五四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對北大來說非常重要,北大校慶日究竟是哪一天,考證出來過很多日子,但新中國成立后改為5月4日,就是為了紀念五四運動。曾經,我們認為五四運動是絕對進步、完全正確的。但是,當今學術界經過審慎的研究,已經對五四運動的局限性有了清醒的認識。五四運動倡導破舊立新、顛覆中國的古老傳統、全面移植西方文化,在“新”與“舊”之間,五四精英們采用的是二元對立思維,非此即彼。這種思維方式對不對?在今天看來,恐怕是值得商榷的。
        中國現代化的過程與日本不同,日本雖然較早開始維新運動,但是,日本并沒有因為學習西方而放棄自己的傳統文化,所以,今天,我們到日本去,還能看到很多它自己的民族傳統。相形之下,在追求現代化的進程中,中國人是不是丟失了太多東西?
        現在,中國早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可是,在文化上,我們是否也能擁有足夠的自信?這種成就是來自于全面開放的學習西方,還是深植于社會中的中國文化?我們要追尋的是韋伯所謂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還是余英時所謂的“儒家倫理與商人精神”?20世紀,世界文化的格局是以西方為中心的,21世紀,還會繼續延續這一局面嗎?我們首先必須有一個心態,一個相信自己能代表世界的一端的心態。這就需要我們回到自己民族的傳統中尋找資源,摒棄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擁有最起碼的文化自信和自證。
        自信:一流大學,文化本位
        站在120周年校慶的時間節點上,展望未來,林小英教授認為,北大應該在樹立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方面多做些事情。“今天,我們提出要創建一流大學。什么是一流大學?這其實是一個文化本位、文化自信的問題。”林小英說。
        北大誕生于一個動蕩的時代,習慣了在外部局勢的影響下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而當今,我們身處如此盛世,北大就應該自我反思,回歸大學的本位,做好本分的事情,給社會提供一個穩定的價值引領,緩解人們在新時代、新變化中產生的焦慮心理,更好地服務國家和社會。
        最近兩年來,學校提出口號“守正創新,引領未來”,什么是“守正”?林小英的理解是以不變應萬變。當前北大面臨的問題和以往都不同,這就更需要我們守住學術之正,坐穩冷板凳,拋棄功利之心,回歸“為學術而學術”的古典大學觀。在大學里,該研究一些通常是今天看來毫無用處的東西,讓一部分人可以有距離地來觀察我們自身、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世界,甚至我們的星球和宇宙。事實上,大學的第一要務是認知的需要,是好奇心和興趣的滿足,是一個人在智性上的收獲。當問題層出不窮時,至少還有一些北大人在思考純粹而理想的答案。
        “當我們的生活不再捉襟見肘,就應該有資本多做一些不食人間煙火的事情了。”林小英認真思考著北大將來的定位和使命,“希望我們能以仰望星空的心境,繼續引領新時代中國高校的精神氣質。”
        (校報記者 王紫微)
        報刊導讀
        国产伦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