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id="tvblx"></video>

  • <form id="tvblx"><span id="tvblx"><track id="tvblx"></track></span></form>

      <form id="tvblx"><pre id="tvblx"><noscript id="tvblx"></noscript></pre></form>

        <em id="tvblx"><source id="tvblx"></source></em>
      1. 行醫在雪域高原

        記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第二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

        期次:第1471期       查看:243

        第二批援藏醫療隊抵達西藏拉薩貢嘎機場,他們克服高原反應等困難,為藏民提供醫療服務,并與當地建立深厚醫患關系。 援藏醫療隊在一年內完成了多項開創性工作,獲得多項榮譽。他們展現出醫者仁心和家國情懷,為民族團結和西藏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二批援藏醫療隊抵達西藏拉薩貢嘎機場第二批援藏醫療隊抵達西藏拉薩貢嘎機場


        從祖國東部的幽燕之地到遙遠的西部雪域高原,跨越3000多公里,他們從一群恪守在北醫三院不同崗位的醫生變成了懷揣家國情懷、不辱使命的援藏專家;拋家舍業,無畏困難,打破所有未知恐懼的,是他們身上永遠肩負著的治病救人的醫者仁心。他們就是北醫三院第二批組團式援藏專家:普通外科副主任醫師蔣斌、婦產科副主任醫師遲洪濱、消化科副主任醫師姚煒、胸外科副主任醫師王京弟、運動醫學研究所副主任醫師馬勇以及腫瘤化療與放射病科主治醫師肖宇。
        為進一步促進西藏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貫徹落實中央從“輸血式”支援向“造血式”支援轉變的戰略思路,響應中共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計生委開展的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號召,2016年7月27日上午,北醫三院第二批“組團式”援藏醫療專家在首都國際機場乘機前往拉薩,開展了為期一年的醫療支援工作。他們與援藏同事、藏區同胞緊密合作、互相協作,盡職盡責,不僅展現三院人的風采,更在上一批同事打下的堅實基礎上再創輝煌。
        醫療幫扶——從“輸血式”到“造血式”
        “正規的護理人員短缺,家屬充當陪護。在病房里支起高壓鍋,桌上擺滿了糌粑、酥油茶、風干肉,每天早晨我們的查房都在這種獨特的味道中進行?!蓖蹙┑軐Τ跞胛鞑氐男嗅t感受記憶猶新。受客觀條件所限,藏區醫院的工作人員缺編明顯,藥物器械缺失嚴重,血源不足使大型手術的開展受限。另一方面,病人來就診時病程發現比較晚,手術比較困難。正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北醫三院的援藏專家們排除萬難,運斤成風,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為西藏的醫療長足發展提供了支持。
        普瑪江唐坐落在海拔5373米的西藏山南浪卡子縣,比珠峰大本營還高200多米。平日里這個1000多人的小村莊靜悄悄,但這一天整個村落沸騰了。在遲洪濱的桌前,擠滿了不同年齡的藏族婦女,人很難進去,也根本沒法出來。從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僅一天遲洪濱和她的藏區同事接待了450名來做宮頸篩查的病人,不少病人天還未亮就從家里出發,最后還是沒能在當天見到這位遠道而來的北京專家。
        “藏區人民的生活條件艱苦,看病的機會非常寶貴,所以在藏區開設生殖內分泌門診是很有必要的。”遲洪濱體察到不孕不育??圃诓貐^存在巨大需求。在她到來之前,作為西藏地區唯一的三甲醫院,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這一專項一直處于空白狀態。克服了臨床檢查項目不足、醫療設備落后等困難,遲洪濱開設了生殖內分泌門診,在她的帶領下,科室建立了月報制度,使工作流程完善,并且開設了陰道B超。不孕不育是北醫三院的特色專科,藏區各地的患者紛紛趕來,上午的門診常常要看到下午一點。 一年來,生殖內分泌門診完成門診量近3000人次。
        一位停經兩年多的27歲患者,聽說有從北京來的援藏專家,抱著嘗試的心理找到了遲洪濱。根據多年門診的經驗和豐富的專業知識,遲洪濱給病人做了明確診斷并進行了宮腔鏡檢查及粘連分離術。術中探針探入宮腔非常困難,遲洪濱指導醫生緩慢而細致地分離粘連部位,術后三天患者就出院了。
        在門診之外,遲洪濱還培養了兩名學生,親力親為地進行了婦科B超的教學工作;她同時開展了留調和基礎研究,針對藏區不孕婦女卵巢功能減退等方面的臨床研究空白,申請了兩項研究課題,課題經費超過一百萬。
        “在我剛剛到的時候,外科和腫瘤科的主任聽說來了會做ERCP(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的援藏醫生都非常興奮,紛紛表示希望能給他們解決問題?!币樖窍频母敝魅吾t師,早在進藏前他就了解到了ERCP對于藏區的特殊意義。
        西藏人民飲食比較油膩,膽管炎和膽源性胰腺炎病人很多,過去這些病人只能通過外科手術治療,創傷大,恢復時間長,對于反復發作的結石處理起來也有困難。因此在這里開展ERCP手術對于國家“大病不出藏”的目標有著重大的意義。但在此前,藏區沒有一家醫院能夠順利開展這項操作,之前曾聘請內地專家進行過演示操作,但這些操作多為演示性質,無法真正運用到實際中來,同時醫護人員對設備的使用也不熟悉,客觀的條件限制了藏區發展此項手術。
        帶著要把ERCP技術根植于藏區的信念,姚煒從設備調試開始,逐步將ERCP開展起來。在術前準備耗材和設備時,胃鏡室護士在電刀設備的設置中找不到ERCP的工作模式,姚煒通過和遠在北京的胃鏡室護士長程志蓉“視頻會診”,一步步設置好電切儀的參數;在手術中需要針狀器械劃開膽管,姚煒把弓形刀改制成針形刀進行操作……
        通過姚煒和同事的共同努力,消化科共開展了ERCP手術120例;秉持著“造血式”的幫扶精神,培養了兩名醫生,兩人都能完成基本ERCP操作。此外,姚煒完成了藏區首例內鏡下乳頭開窗術并開展了多例胰管支架置入術。
        基于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受援科室的具體情況,結合北醫三院的學科優勢,第二批援藏專家們通過交流和討論,制訂了各個科室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填補多項空白,承襲“造血式”的幫扶。運動醫學研究所馬勇在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開展了膝關節鏡手術,填補當地相關領域空白,多次在院外講座進行科普宣講,擴大醫院和學科影響。普通外科蔣斌完成手術80余例,腹腔鏡下成人腹壁疝修補50余例,帶教2名醫師熟練掌握該項技術,開展肝包蟲的精準肝切除5例,參與制訂了自治區肝包蟲病的圍手術期規范,填補了之前的空白。由于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胸外科力量非常薄弱,胸外科王京弟醫生在這里主要進行疑難跟常規手術帶教,完成了80余例手術,開展常規氣管鏡下的術后氣道管理;通過傳幫帶,當地醫院胸科高年資主治醫師已可獨立開展上述手術和治療。腫瘤化療與放射科的肖宇,根據藏區腫瘤發病情況,制訂了一系列培訓計劃,進行了系統性的年輕醫生培訓,完善了15類腫瘤的治療規范,組織了多次基層腫瘤普查活動。利用組團式優勢聯合各科室進行多學科病例討論及治療,使很多以前要輾轉內地的患者在自治區醫院得到有效治療。
        克服困難——“在當地氧氣瓶是標配”
        在北醫三院第二批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中,挑戰和困難是隨處存在的。入藏工作人員面對的最大挑戰是高原反應,也稱高原病、高山病,是指人體急速進入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暴露于低壓低氧環境后產生的各種不適,這是人們由平原入高原地區的常見病。在青藏高原高寒、缺氧、低壓、強輻射的艱難環境下,初來的醫療人員常常面臨頭痛、失眠、食欲減退、疲倦、呼吸困難等問題的困擾。同時,援藏工作也使得醫療人員和家庭長期分離,如何處理好家庭與工作的關系成為他們面臨的又一挑戰。
        盡管有諸多困難,6位醫生仍然義無反顧地奔赴西藏,克服了雪域高原的低溫缺氧環境,講政治顧大局,舍小家顧大家,用精湛的醫療技術和忘我的工作熱情為藏民服務,不僅出色地完成了任務,還受到當地藏族同胞的高度贊揚。正如北醫三院王健全副院長評價的那樣:“6位醫生用行動體現了三院人絕對忠誠的政治品質,攻堅克難的可貴品質,改革創新的杰出能力和扎實過硬的工作作風,為北醫三院爭得了榮譽,也為民族團結貢獻了力量。”
        “我們前方的工作離不開后方的支持?!弊鳛楸敬卧蒯t療隊隊長的蔣斌深有感觸。離開北京的那一天正好是他的生日,在飛機上收到了組織部的領導和機長準備的生日蛋糕,這份特殊的禮物讓他非常感動。來到西藏后,高原反應對隊員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極大困擾,而各方力量的幫助對于醫療隊員平穩度過適應期有重要作用。7月27日飛機一落地,北醫三院的領導和北大醫學部的書記就來到駐地看望醫療團隊;前一批隊員在交接時也傳授給團隊很多自己的生活經驗;同時,北醫三院的各個相關科室都派出支援團隊,其中婦產科派出9人的大團隊開展學習班,并到藏區海拔4000多米的縣城進行基層巡講;工會組織也提供了很多支援,多次為醫療小組寄來食物、衣服等日常用品,并為援藏醫療人員在京家人提供了各方面幫助。大后方的支持讓身處藏區的醫療團隊感到雖然與家相隔千山萬水,溫暖卻依舊能傳遞到高原。
        “與其說如何生活,不如說如何適應生存改變下的環境。其實高原反應不是適應而是克服,不會因為你做什么而改變?!毙び钐岬皆趫F隊回來的時候,會有很多人關心醫生們在那里是怎么生活的??朔倪^程是漫長的,在當地氧氣瓶是標配,晚上睡覺的時候是氧氣管的聲音和加濕器的聲音伴隨在周圍。雖然有諸多困難,但醫生們明白北醫三院是堅強的后盾。有三院的幫助和支持,雖然有很多困難,但是醫療團隊心中有目標,眼前有希望,所以大家都不會彷徨。
        除了大后方的支持,援藏工作隊隊員同甘共苦,相互鼓勵,譜寫了真摯的同事情誼。“很多人問我們長期在那兒還有沒有高原反應,肯定是有反應的。周末的時候我們團隊會一起做飯,也會在食堂包餃子,這也算是適應當地生活的一種辦法?!币樥f。來到藏區一段時間后,醫生們在宿舍還是離不開氧氣,高原反應也依舊伴隨著他們早出晚歸。剛到第三天,遲洪濱因為高原病暈倒,這是人在高原惡劣的環境里急劇缺氧狀態下的反應。得知這一情況后,三院院長喬杰特地從醫院取了120支葡萄糖,經過批準后直接隨身帶到了拉薩,讓援藏醫生非常感動。7月初遲洪濱左腳韌帶斷了,馬勇為她制作了拐棍,團隊里的其他醫生幫助打飯,這個過程讓她深深體會到了家的溫暖。
        “對于普通醫生來說,我們拋家舍業到高原缺氧地區堅守一年,實際上是為了普通人,是因為他們有需求,我們挽救一個生命同時也給一個家庭帶來希望,沒有辜負那些期待的眼神?!蓖蹙┑鼙磉_了援藏的初衷。每次有兒童來就診,都能讓他想起自己3歲的女兒。思念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時他也明白救死扶傷在這片土地上更顯意義重要。在奔赴藏區時,遲洪濱的母親已經82歲高齡,兒子正在讀高二,盡管家庭情況特殊,她仍然保持共產黨員的奉獻精神前往藏區。
        在團隊動身前,消化科周麗雅主任曾詢問科室第一個報名的李淵大夫有無生活上的困難,李淵的態度堅決而誠懇:“完全沒問題,組織要求時間多長都可以,有困難自己可以克服?!闭勗捄螅茺愌鸥锌t生們給自己上了一堂課,援藏醫生們受到黨的教育多年,家國情懷和政治覺悟已在胸中。他們關鍵時刻舍小家為大家。周麗雅對于援藏醫生克服困難的品質進行了高度贊揚:“這種無私奉獻精神,證明了他們是可靠的,更是可愛的。有了這樣的年輕人團隊,醫院的發展是有希望的,前景更是美好的。我為北醫三院有這樣的團隊成員感到十分驕傲。”
        醫患之情——最是那一抹微笑
        這里是平均海拔超過3600米的高原,空氣稀薄,寒冷干燥,一切生命都接受著來自嚴酷天氣的考驗;經幡浮動,佛塔林立,除了祈求神靈的庇佑,藏民的健康安危更系托在這群行走在高原之上的醫生身上。健康所系,性命相依,因為彼此的信任,由衷的感恩,才讓發生在藏區的這一幕幕醫患之情的故事顯得格外真切感人,猶如氤氳繚繞的藏香沁人心脾,暖人肺腑。
        “色珍是一名1歲10個月的小女孩,不知為什么,每當看到她,我就會想起自己3歲的女兒,同樣的笑容,天真無邪。”回憶起與色珍相處的時光,王京弟總會帶著淺淺的微笑。色珍來自拉薩郊區,因患肺炎,并在當地醫院發現左側胸腔內有腫物,病情急且年齡小,輾轉數家醫院后來到了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胸外科住院治療?!懊看尾榉縼淼剿拇策叄紩ξ覀兟冻鎏鹛鸬男θ?,熟悉了之后,更會讓我抱起來,抓住我的胸卡左右端詳?!比绱颂煺鏍€漫的色珍讓王京弟內心不禁泛起絲絲憐愛。除了緊張地準備手術,他更是抽空去買了一只毛絨絨的維尼熊作為色珍的陪伴禮物。手術后順利恢復的色珍,抱著可愛的維尼熊下了病床。
        王京弟調侃地說自己老了,色珍會親昵地用藏語呼喚自己為爺爺,這一聲樸素而童真的呼喚又何嘗不是幼小的色珍所給予醫者最好的禮物呢?
        “出院的時候病人緊緊拉著我的手放到她的額頭,雖然沒有什么語言的交流,也不懂這種禮節意味著什么,但我感覺到了她手心中傳來的熱力和感激。”姚煒如此描述著完成膽管結石取出術后的病人對他虔誠而神秘的感謝。這種場景幾乎每天都會發生在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的各個病房,因為語言障礙,善良淳樸的藏民們會用他們最真摯熱切的眼神,最溫暖純粹的笑容來表達他們對援藏醫生們溢于言表的崇敬與感激。在曲水縣才納鄉義診,藏區老人甚至將醫生們分發的藥品視如珍寶,小心翼翼地收好,雙手合十致謝。
        “洛桑的眼神里看不到絕望、恐懼、焦慮,只能用一個詞形容‘平和’,對著他說話時,他盡管不懂我在說什么,但他會時不時頷首應答,甚至嘴角會有微笑,那分明在說:我相信你,并感謝你?!泵鎸Σ∏閲乐氐竭B自己也束手無策的牧民洛桑,肖宇在深深苦惱如何字斟句酌向其女兒解釋什么是姑息治療,什么是臨終關懷時,“那一刻,聽到洛桑女兒一聲輕輕的謝謝,得到安慰的,不是她,而是我!”肖宇說,“自己的內心也逐漸變得柔軟起來。”在這里,天地變得清晰,空氣也那么明澈,病房里的患者很多,但看不到曾熟悉的悲恐焦慮,有的只是沉香彌漫和輕柔的誦經聲,面對困苦,祈禱中獲得內心的平靜似乎是最有效的藥物。
        無垠蒼穹之下,雪域高原之上,溫馨和諧的醫患關系除了在于藏民對醫者無上的敬意,更在于醫患之間的絕對信任和相互配合與尊重:姚煒在考慮患者病情穩定的情況下,尊重其算命結果并推遲一周手術;由蔣斌負責的病情復雜的3歲小女孩拉珍,懷著對醫生的高度信任使其家屬選擇了雖有巨大風險卻最合理的手術方案,讓醫者無畏向前;面對因驅趕狼群,而被受驚的鹿用鹿角頂翻后骨折的康巴漢子,王京弟握著他粗糙的大手,敬佩他的勇毅與剛強……
        在雪域蒼涼遼闊的天地之間,在恢弘壯麗的布達拉宮面前,藏區人民堅守著內心虔誠的信仰,并淡然將生死寄于神山之上,“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信仰的底線一再受到挑戰,他們卻像一股清流,滌蕩我們的內心”。因而這里沒有謾罵,沒有爭執,熱愛與敬畏,尊重與感恩在醫患之間靜靜流淌,發酵為彼此無數美好的記憶。
        這批援藏團隊正式回來是2017年8月15日,在此之前,第三批援藏醫療隊又整裝出發,兩批醫療隊專家們進行了壓茬式工作交接。
        第二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的專家們完成了很多有開創性的工作,獲得了很多榮譽。三院援藏專家作為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醫療隊的一部分,榮獲全國工人先鋒號(集體獎項)。姚煒援藏期間為西藏地區提供百分之百成功率的ERCP取石術,使這些本需要出藏治療的患者在家鄉就得到了與在首都北京同樣及時有效的高水平的微創治療。姚煒榮獲了西藏自治區組織部和拉薩市總工會授予的“優秀援藏專家”“民族團結先進個人”雙稱號。正如獲得“優秀援藏專家”和“西藏自治區衛生計生委直屬機關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的遲洪濱說的那樣,一年的工作過得很快,醫生們到達西藏,治病救人,充分認識到西藏對我國的重要性,也認識到醫療援藏工作對維護穩定、促進發展的重要意義,一年多的援藏工作對醫療工作者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都有重要提升作用。援藏是一種緣分,亦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情懷。
        (校報記者 劉秋怡 胡平 劉靜怡)
        報刊導讀
        国产伦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