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恩波羅的海畔的三層浸染
期次:第1471期
作者:馬昕琳 查看:205

國際班學生為馬昕琳 國際班學生為馬昕琳 ( (右三 右三) ) 舉辦送別聚餐 舉辦送別聚餐
成為博士生的第一個秋季,我在全球空氣質量最優的國家愛沙尼亞度過。有著400多年歷史的塔爾圖大學,以一派金秋盛景和濃厚的學術氛圍擁抱每位交換生,在歐盟的資助下,我有幸獲得了這次波羅的海畔的“浸潤”機會。
初到歐洲的研究生課堂,啟發式的教學一時間讓我難以適應。教授們拋出的每一個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他們在每節課的開頭總習慣說,“你們有任何不同觀點,請不要猶豫,立刻告訴我?!币驗檫@樣的“客套”,學生們也毫不忌憚于權威,隨時禮貌打斷老師的講解,提出自己的疑惑甚至是反駁。以至于來自中國的我也深受感染,在課程中期匯報時,我因為指出了其他組匯報的一處缺漏,而受到了系主任的郵件嘉獎:“今天課堂上,你貢獻了很敏銳的發現?!泵恳粋€觀點都有被尊重和珍視的價值,無論他來自何種位置,這是這里給我的第一層浸染。
我所在的地理系國際班,匯集了來自十個國家的十位學生,不同膚色的面龐下是同樣求知若渴的心。第一學期的課業繁重,因而學院機房的電腦常常被我們幾人“霸占”;小組匯報前的激烈爭論和思維碰撞,讓我更懂得聆聽不同學科背景的聲音;周末的茶歇,我們帶上各個國家的代表美食一較高下……最難忘的還是地理系每周一次的野外課,我們曾在愛沙尼亞的雨林中徒步,曾到首都塔林進行為期兩天的社區形態考察,曾登頂歐洲最古老的天文臺,也曾造訪蘇俄時期建立的氣象局。因為和藹的教授們的親切陪伴與解說,在嚴寒的初雪后觀測植被也成為一樁美事。交換期間,我還有幸赴首都塔林、瑞典林雪平參加國際會議,捕捉最前沿的學術進展,了解“大牛”們的學術動態,在爭鳴之中找準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像這樣地,我在北歐度過了幾個沁人心脾的學術周末?;厥走@短短數月的際遇,我更加堅定了學術的方向和理想,更樂于在這條道路上奔馳。真正熱愛所學的專業,并傾盡可能地為它而奮斗,這是這兒給我的第二層浸染。
作為少有的來自中國的交換生,我加入了歐洲地理研究生聯合會在本校的分支,在周末義務地為沙龍做些服務,也借此機會認識了了許多有志于學術的、樂此不疲的青年人。我們一起舉辦萬盛節狂歡派對,一起去塔爾圖市的母親河劃賽艇,一起每天步行30 分鐘去學院上自習……同好們時常也有爭論,俄羅斯姑娘和烏克蘭小伙的“紅菜湯源頭”之爭,德國姑娘和愛沙尼亞姑娘“哪種語言更難學”之爭,等等。刻板的一方會逐條列舉的證據,從周一辯駁到周五;滑頭的一方則借由各種笑話嘲弄對方,想讓人主動敗下陣來,俏皮的辯論為稍顯沉悶的科研生活注入活力,課余的多彩也讓大學城的生活張弛有度。而對于“遙遠的大國”的飛速發展,伙伴們更是充滿了驚嘆和好奇,每每輪到我分享中國的案例,老外們總是有連珠炮似的問題在等著我,“中國人對待城市文化遺產是什么態度?”“大城市的霧霾真的有想象的那么嚴重嗎?”“大數據在中國的應用已經很普及了嗎?”他們樂于把我團團圍住,誓要打破砂鍋問到底,而我也將這種關注視作祖國國力提升、留學生在海外更受尊重的最好注解。無數次的解答和交換意見之后我才發覺,永遠對未知的世界保持好奇心,永遠樂觀地看待周遭的人與事,已成為這里給我的第三層浸染。
三個月時光飛馳,離開塔爾圖時我只帶走了一張學習證明和一份全A的成績單,而我所收獲的,遠不止這些。能被尊重、有所熱愛、保持好奇,這是我的2017年海外際遇,相信也是無數留學生們親身感受到的。隨著中國越來越開放地走向世界,更多的中國留學生、交換生也不斷地通過自身實力掌握更多的青年話語權,在國際學術舞臺上嶄露頭角,而從容自信的大國氣度,與拼搏奮進的個人態度,必然能讓我們的腳步走得更穩當。
在邁入2018年之前的最后幾秒,我把燕園的朗朗星空分享給身在愛沙尼亞的朋友們,倏忽之間,十多種語言的happynew year在零點涌入郵箱,似乎也伴著波羅的海的風。作為北大交換生群體中的一員,我的2017因此被幸福地畫上了點睛的一筆。(作者為城市與環境學院2017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