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id="tvblx"></video>

  • <form id="tvblx"><span id="tvblx"><track id="tvblx"></track></span></form>

      <form id="tvblx"><pre id="tvblx"><noscript id="tvblx"></noscript></pre></form>

        <em id="tvblx"><source id="tvblx"></source></em>
      1. 期次:第1469期       查看:126

        北京大學回顧歷史經驗,強調北大必須融入民族復興、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宏偉事業,堅守光榮傳統,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辦學方向,始終堅持黨的領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新的歷史性貢獻。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明確七大任務,深化綜合改革,突出人才培養模式、人事管理制度、學校治理體系、學術發展體系、資源配置體制等五大領域改革。 如果您需要幫助或有其他問題需要解答,請隨時向我提問。



        黨代表舉手表決 黨代表舉手表決


        郝平 郝平 ( (右 右) 、 ) 、 林建華 林建華 ( (左 左) ) 參加投票 參加投票


        黨代表依次投票 黨代表依次投票


        我們的學校真正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真正找到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是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國立北京大學,蔡元培等先賢改造了北京大學,使之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也成為中國最早介紹、研究、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發祥地和中國共產黨最早的活動基地。在北大成立了中國北方的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并向全國輸送核心骨干。黨的一大召開前,全國8個地方黨組織負責人中,北大師生和校友有6人,當時全國有黨員50余人,在北大工作和學習過的就有23人;黨的一大召開時,出席或列席的13位代表中,北大的師生和校友有5人。
        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斗爭就有了主心骨,中國人民就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在黨的引領下,北大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有了實現使命與夢想的光明前景,成為了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重要先鋒力量。一代又一代北大的馬克思主義者,通過對中西文明的雙重批判和繼承,以深沉的歷史擔當、廣闊的世界眼光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努力探索民族復興的中國道路、中國理論和中國制度,努力創造和發展中國的新文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
        在革命戰爭年代和民族危亡關頭,北大(包括西南聯大和燕大)師生以剛毅堅卓的氣節,投身于民族解放運動,書寫了可歌可泣的篇章。在國破家亡、民不聊生的艱難困苦中,北大依然培養出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創造了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在中外教育史上樹立了不朽的豐碑。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院系調整后的北大,成為一所社會主義性質的大學。北大師生在“兩彈一星”研制、百萬次電子計算機問世、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等國家重大戰略工程中建立了不朽功勛。歷屆學校領導和幾代北大人都有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雄心壯志,并付出了艱苦努力。
        改革開放以來,北大迅速撥亂反正,自覺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之中。北大師生率先喊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這是百年中國的主旋律,也是改革時代的最強音。漢字激光照排技術、稀土分離理論及其應用、股份制與產權制度改革等重大科技和思想理論成果,繼續發揮著引領時代進步的作用。1994年,學校第九次黨員代表大會在全國率先提出把學校建設成世界一流的社會主義大學,此后第十、十一、十二次黨代會都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接續奮斗;1998年百年校慶以來,北大在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征程中不斷邁出新步伐。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大高瞻遠矚地指出:“黨中央作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戰略決策,我們要朝著這個目標堅定不移前進?!?br>同志們:
        回顧北京大學波瀾壯闊的歷史,我們必須深切懷念近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深切懷念以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張太雷、鄧中夏、高君宇為代表的第一代北京大學的共產黨人,深切懷念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前赴后繼、不懈奮斗,為中國乃至世界人民進步事業做出貢獻的一代又一代的北大先哲,深切懷念從“五四”運動到抗美援朝結束,為了國家和人民壯烈犧牲的83位北大(包括西南聯大和燕大)先烈!是他們書寫了北大的輝煌,鑄就了北大的榮光!
        北大的前人告訴我們: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這就是北京大學的初心,是全體北大共產黨人的莊嚴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長期以來,北京大學廣大師生始終與祖國和人民共命運、與時代和社會同前進,在各條戰線上為我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笨倳浀闹匾暸c肯定,體現了黨和人民對我們的殷切期望。黨的十九大閉幕僅一周,習近平總書記就帶領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瞻仰了“一大”會址,總書記強調,共產黨人的初心永遠不能改變,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歷史、告慰先輩,方可贏得民心、贏得時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無前。
        中國共產黨的初心,早已融入北大的精神,成為我們辦學的靈魂和指導思想;進入新時代,站在新起點,開啟新征程,我們要牢記總書記的教誨,強化使命感責任感,發揚優良傳統,爭取更大光榮。
        回顧近120年來的風雨歷程,我們能夠總結出以下這些必須始終遵循的歷史經驗:
        ——北大必須深深融入民族復興、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宏偉事業之中,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一所大學之所以能夠成為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就在于她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這是力量之源、辦學之基。
        ——北大必須始終堅守自己的光榮傳統。要繼承發揚“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和校訓,始終堅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學術理念。包括西南聯合大學、燕京大學形成的一些辦學思想和大學精神,以及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總結的“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都是我們的寶貴財富。
        ——北大必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把繁榮學術、追求真理作為根本追求。要牢記李大釗同志在建校25周年時給我們留下的那句名言:“只有學術上的發展值得作大學的紀念,只有學術上的建樹,值得北大萬萬歲的歡呼!”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立身之本和中心環節,堅持以學生成長為中心,培養走在時代前面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
        ——北大必須始終堅持正確方向、挺立時代潮頭,投身社會發展的主流之中。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要像魯迅先生在《我觀北大》一文中所說的那樣,做“常為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要使中國向著好的,往上的道路走”。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辦學方向和價值導向,與時俱進、銳意進取、不斷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
        ——北大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與我們黨砥礪奮進的步伐同向同行。這面旗幟要始終高高舉起、永不褪色!
        同志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我們的國家正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臺的中心,而與民族共命運、國家同進步的北京大學,辦學實力和國際地位也在不斷提升。經過長期努力,學校整體上已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一部分學科已經躋身世界頂尖行列,改革發展進入了新時代。
        新時代呼喚新使命,新使命決定新作為。從京師大學堂建立到新中國成立的50年,北大的使命是投身民族救亡運動、探求社會發展真理;從新中國成立到1998年建校100周年的50年,北大的使命是參與國家建設、推動社會進步;從1998年到現在這20年,北大的使命是服務國家戰略、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北大的使命始終緊扣時代脈搏,始終聽從祖國召喚,始終回應人民期盼,始終順應歷史發展。
        今天,我們的學校與國家一起步入新時代,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自己的夢想。在這個偉大的新時代,北大將爭做中國高等教育的標桿,扎根中國大地,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新的歷史性貢獻。這是北京大學新時代的核心使命,必須長期堅持,毫不動搖。
        我們要深刻認識并正確處理“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做出新的歷史性貢獻”之間的辯證關系。從根本上說,兩者是一致的,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越有成效,就越能夠為國家民族作出更大貢獻。但是,兩者又不能等同,更不能混淆,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如果我們不能把目的與手段區分開來,就會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趨,依樣畫葫蘆。按照這種跟隨模仿的發展模式,不可能辦出自己的特色,不可能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我校所深刻闡明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哈佛”,但會有“第一個北大”。北大之所以為北大,決不在于她與哈佛多么相似,而只能在于她是獨一無二的,是深深扎根于中國大地的。在新的時代,我們必須與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對接、與人民的需求和期盼一致,并從中找到差距、明確定位、校正方向,必須要有建好“世界上第一個北大”的自覺與自信!
        未來,我們仍然要虛心向所有的世界一流大學學習,借鑒先進經驗,瞄準和搶占世界科技前沿;同時,北大就要有北大的樣子,要保持戰略定力,增強辦學自信,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提出和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等教育理論體系和大學理念,在世界高等教育大變革的時代發出中國聲音、貢獻中國智慧。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我們必將實現幾代北大人的夢想,早日躋身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以強者之姿屹立于世界大學之林!
        三、聚焦七大任務,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作為全校的首要政治任務抓緊抓好抓實,把全校黨員干部和師生員工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十九大精神上來,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到落實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上來。
        黨的十九大提出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的“兩個階段”戰略安排,北大要以此進一步明確學校中長期規劃和遠景目標。到2035年國家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北大的辦學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將大幅躍升,居于世界一流大學前列;到本世紀中葉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北大將穩穩立于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真正成為“各省之表率,萬國所瞻仰”的偉大的大學,引領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
        計熟事定,舉必有功。要實現上述目標,未來5年是打好基礎、謀篇布局的關鍵階段。從現在起到黨的二十大,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這5年里有一系列重要的時間節點,也就是我們的工作坐標。明年我們將迎來120周年校慶和改革開放40周年,要以師生和校友為主體、以學術為主題,從“回顧、反思、展望”三個維度開展校慶活動,凝聚各方面力量;后年將迎來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五四運動一百周年,2020年國家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21年將迎來建黨一百周年。我們要按照十九大的部署,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要遵循教育規律,聚精會神、腳踏實地辦好北大的事情,為更加長遠的發展奠定基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支撐、智力支撐。
        未來5年,我們要把“雙一流”建設作為學校發展的“牛鼻子”,以此推動全盤工作格局。具體有七大任務:
        一是貫徹“德才均備、體魄健全、守正創新、引領未來”的方針,構建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人才培養體系。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北大的教育是為國家和人類的未來奠基,應更具前瞻性,使學生不僅能適應迅速變化的時代,更有能力去解決中國和世界面臨的問題。要為學生提供最好的學習成長體驗,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創造潛力,更關心學生身心健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既刻苦學習、又快樂生活,既志向遠大、又腳踏實地,既誠樸厚重、又奮發有為,做到“懂自己、懂社會、懂中國、懂世界”,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是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頂尖人才為引領,以中青年學術帶頭人為中堅,以青年骨干教師為基礎,培養和引進并重,打造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師資隊伍,使北大名家輩出、大師云集。
        要營造寬松的氛圍和良好的學術生態,要有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要扎實做好團結、引領、服務的工作,讓各方面的人才都感到心氣順、勁頭足、受尊重。
        三是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確定不同的任務,努力創造能夠推動國家發展和人類進步的新知識、新思想、前沿科學和未來技術,形成一批世界領先的標志性成果。我們要進一步明確,不同學科有不同的評價標準體系,有不同的發展規律和特點,因此也就有不同的目標和任務。
        北大的人文學科具有深厚的底蘊和鮮明的特色,長期以來始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為中國文化的發展繁榮作出過重大貢獻,也為中國和世界相互理解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學科在“雙一流”建設中的任務,就是繼承發揚本學科的優良傳統,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上繼續發揮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學術話語權和影響力。
        北大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不僅要認真研究西方的理論,更根本的是致力于在中國實踐中形成中國理論,用中國理論研究、闡釋和解決中國問題,也要為解決世界問題提出中國方案。要注意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不同。也就是說,在國外刊物上發表多少論文并非衡量一流的唯一標準。我們更看重、更提倡和更鼓勵的是為中國的發展進步提供更多的新知識、新理論、新思想和新方案。
        北大的理工醫農等學科,要牢記“不在最前沿,就是落后”!要牢牢把握世界科技發展趨勢,繼續布局和搶占科學發展制高點,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性成果的重大突破。要繼續追趕并努力超越現有的世界一流大學。當然,理工醫農等學科的建設,同樣必須立足于中國的需要,全面對接國家戰略,要繼續加強應用基礎研究,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扎實推進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推動成果轉化。
        基于上述認識,在“雙一流”建設中,學校將重點投入30個優勢學科,布局“臨床醫學+X”、“區域與國別研究”兩大前沿與交叉學科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并構建一流的學科支撐體系,健全科研公共服務平臺,完善文獻資源保障與服務體系。
        四是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努力形成世界一流、中國風格的北大學派。大力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和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六馬工程”“十件大事”要件件落實。深入研究、廣泛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保新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主辦好首次在中國舉辦的有近5000人出席的世界哲學大會,繼續辦好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編譯15卷《馬克思主義歷史考證大辭典》,努力把北大建設成為全世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學術中心。更加重視并加強對哲學社會科學基礎學科的支持,繼續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各個學科之間、文科與理工醫農等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繼續做好以《儒藏》等為代表的重大學術文化項目,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煉北大精神和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五是發揮北大醫學優勢,在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中有更大的擔當和作為。要努力培養具有專業優、基礎厚、通識寬、后勁足、科研強、國際化等特點的、具有厚道精神的醫藥衛生一流人才。把各附屬醫院建設成為世界一流醫院,積極對接國家醫學中心建設規劃,整合校內優勢資源,積極推進國家口腔醫學中心、國家精神衛生醫學中心、國家創傷醫學中心、國家生殖健康醫學中心建設,進一步發揮北大醫學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進一步整合醫學部各學院和附屬醫院的資源,不斷提高醫療科技水平,繼續在國家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發揮引領作用,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為全面建立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醫療保障制度和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做出新的探索。
        六是要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世界共同發展發揮橋梁紐帶作用。要調整國際交流合作的戰略重點,在廣交朋友的基礎上注重與“雙一流”建設對接,為教學科研服務、為學校長遠發展服務、為國家外交戰略服務。繼續發揮好南南學院、燕京學堂的平臺作用,繼續辦好孔子學院、北京論壇,服務中外人文交流,促進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繼續以“一帶一路”研究為重點,整合力量,加強區域國別研究。繼續探索海外校區建設,與國際頂尖的教育、科研、文化機構開展深度合作。此外,還要加強與港澳臺文化教育界的交流合作,培養好港澳臺學生,為“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事業服務。
        七是全力配合首都發展戰略,全力支持首都重大工作,深化共享理念,普惠發展成果,承擔社會責任。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我們要進一步主動對接、積極作為,在維護首都安全穩定、籌辦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落實首都新一版城市總體規劃等工作中貢獻北大力量。
        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等國家重大戰略,繼續做好對口支援和扶貧工作,做好繼續教育工作。在招生、就業等工作中更注重促進公平。利用信息技術與全社會共享北大優質教育資源。
        四、突出五大重點,全面深化綜合改革
        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動力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全面深化改革。
        “兩校一市”綜合改革試點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未來5年,我們要圍繞“雙一流”建設的七大任務,推進五大改革,為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提供有益經驗。
        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必須更加堅定改革決心,繼續以問題為導向,聚焦人才培養模式、人事管理制度、學校治理體系、學術發展體系、資源配置體制等五大領域,力爭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中取得新的突破性進展,完善綜合改革的主體框架,著力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在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面:
        繼續落實“加強基礎、促進交叉、尊重選擇、卓越教學”的理念,深化本科教育模式改革。繼續推進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不斷加強專業核心課程建設,構建完善北大自己的通識核心課程體系,推進跨學科人才培養,繼續推進元培教育改革,探索中國特色的博雅教育模式,培養具有思辨精神的棟梁之材。進一步完善符合北大人才培養理念和目標的本科招生綜合評價體系。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鼓勵更多本科生參加科研,探索完全學分制管理模式,完善多元主體的全過程教學質量測評體系。
        處理好規模、結構與質量的關系,以提升培養質量為核心,打造世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繼續完善博士生招生申請考核制、深化研究生培養資助體系改革和專業學位培養機制改革、加強導師隊伍建設,進一步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嚴格控制研究生總體規模、優化結構,控制學術碩士研究生數量,適度增加博士研究生數量,做優專業碩士項目,培養在世界范圍內具有競爭力的學術人才和適應經濟社會需求的高水平職業人才。發揮好深圳校區的改革前沿陣地作用,繼續進行教育改革探索。
        持續推進醫學教育改革,保持北大醫學引領地位。努力培養能夠引領未來醫學發展的精英人才,培養一流的臨床醫生,優秀的藥物研究人才、公共衛生人才、護理人才。探索具有北大醫學特色的臨床醫學和基礎教育模式,著重提升學生臨床服務和科研學術能力,爭取形成“北大醫學模式”。
        深化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工作的針對性、有效性,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圓夢新一代”。思想政治工作是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聚焦主責主業、深化綜合改革的題中之義,不能空洞無物、浮在面上。要深入研究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行為特點和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做好適應性、成長性和支持性三種類型的發展輔導。以選調生工作和到國際組織實習任職工作為重要抓手,鼓勵畢業生到基層一線和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保底線、促發展、助成長,以非經濟支持項目為載體,為學生提高綜合能力、拓寬國際視野提供有力支撐;足額配備心理咨詢教師,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充分用好各學科、各院系的學術資源,增進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實現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格局轉換,落實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在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方面:
        在充分尊重不同學科特點的前提下,為所有教師提供適合的發展通道,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和諧局面。繼續堅持人事制度改革的正確方向,進一步抓好改革的細節,使人才評價工作更科學、更公平、更透明。
        要更加強調,不同體制之下的教師,都是學校的寶貴財富,都為學校的發展作出了貢獻,都必須受到充分的尊重。繼續做好全校各院系人事改革方案的制定與批復。完善教學科研職位分系列管理體系,老體制的教師可以進入新體制的教學科研系列,也可以通過教學系列或科研系列繼續發展,發揮應有作用。推動實施教師聯合聘任制度,促進院系之間、學科之間的人才協作,持續培育和扶持跨學科、跨專業的高水平學術創新團隊,建好學術梯隊。持續實施“博雅人才計劃”,吸引國內外頂尖人才,扶持和培養杰出中青年領軍人才和具有較大潛力的青年英才。繼續深化博士后制度改革,擴大規模、提升質量。
        統籌協調各支隊伍的建設與管理。探索聯聘和集群聘用機制,促進臨床醫學研究水平提升,推動轉化醫學發展。繼續探索醫療體制改革的新路子,確保附屬醫院醫務人員隊伍穩定。完善軍工保密等方面工作的考核體系。穩步推進管理服務、教研支撐和后勤保障隊伍的人事制度改革,以崗位分類分級為基礎,
        報刊導讀
        国产伦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