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涯芳草 博物人生
——訪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物學者劉華杰
期次:第1475期
作者:■ 校報記者 胡平 查看:222


劉華杰在夏威夷大島考察活火山
圖1:2012年,劉華杰在夏威夷大島考察活火山
圖2:2018年,劉華杰在河北崇禮太舞滑雪場滑雪
圖3:劉華杰:《檀島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記》,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年
近日,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劉華杰以《檀島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記》一書榮膺2017年度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科技進步獎(科普類)。這位哲學系教授如何與植物結緣?身處當代社會,他為何選擇“重啟”古老的博物學?在學術探索的道路上,他又經歷過哪些故事?本期校報,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劉華杰的世界,走進他的博物人生。
要看得遠一點,做自己喜歡的事
初識劉華杰的人,大概都會被他豐富的經歷所吸引。劉華杰本科就讀于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專業方向為巖石、礦物及地球化學;研究生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研究的是非線性科學的歷史與哲學問題。如今,在校內,劉華杰是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科學傳播中心教授、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教授;而在生活中,他更是一位植物愛好者和博物學文化研究者,他的足跡遍及中國大部,以及美國、土耳其、斯里蘭卡、越南、日本、英國等地,出版了《渾沌語義與哲學》《博物人生》《天涯芳草》《中國類科學》等多種著作。
從地質系到科學哲學,從植物學狂熱愛好者到博物學文化研究者,劉華杰的經歷詮釋了多元與多維。讀中學的時候,他參加了“全國地學夏令營”,當時的總營長是北大的侯仁之先生,吉林營的營長是董申葆先生(董申葆當時是長春地質學院院長,后來回北京大學任教)。這次參加夏令營的機會,使劉華杰后來順理成章地考取了北京大學地質學系。
“地學跟哲學有相當大的關系,因為理解構造運動、生命演化需要理論思維。我大學時看了一些哲學書,也聽過黃永念先生的‘渾沌與穩定性理論’課程,然后就考了科學技術哲學的碩士、博士?!边@是劉華杰第一次從科學過渡到哲學。1994年,劉華杰回到母校任教,熟悉的環境和相對自由的時間讓他充分發展了小時候的一個愛好——觀察植物。
人類如果想持久生存,還得靠博物學
從那時開始,劉華杰一有空就觀察植物,他熟悉燕園的每一個角落,哪個地方生長什么樣的植物都爛熟于心。對植物和自然的親近,開啟了劉華杰的博物人生。博物學對他而言,有一個發現的過程。他常常思考,博物學是怎樣的學問?為何今日還需要這樣古老、“膚淺”甚至“沒用”的知行過程?
“人類如果想持久生存,就需要‘重啟’古老的博物學?!苯涍^一階和二階的反復琢磨,劉華杰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所謂一階博物,是個體直接與大自然接觸,感受、了解大自然;二階博物學研究,則涉及博物學史、博物學文化等,與科技史有交叉。發現和“重啟”博物學對于劉華杰來說不僅是閑暇的樂趣,更是基于哲學與科學史的嚴肅思考。
多年來,劉華杰知行合一,同時進行著一階博物和二階博物。每一次植物探索之旅都會成為油墨書香的紙質記憶,《天涯芳草》《檀島花事》《崇禮野花》《青山草木》等博物學作品近年來陸續出版。通過開設課程和舉辦講座,劉華杰向大眾講解其認可的博物學理念,推介優秀的博物學家,部分上課或者聽過講座的人漸漸也成為了優秀的博物學推廣者、研究者。引進國外優秀的博物學文化作品、鼓勵本土原創博物學著作出版,在劉華杰看來,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在他的影響下,一些出版社開始積極尋求博物學方面的選題,近幾年僅邀請劉華杰作序言的博物圖書就有20多種?!耙患净?,三季觀花”是他為奧運小城崇禮撰寫的廣告語,他本人也親自實踐著這句廣告,為崇禮的美好代言。
二階博物與哲學密切相關,劉華杰現在的研究生全部做博物學研究,這些工作幾乎是從零起步,摸索著前進。熊姣(現為商務印書館編輯)的博士論文從多角度展示了著名學者約翰·雷的博物學活動、與同時代人的交往,豐富了人們對科學史、文化史、宗教史的理解。在讀博士生王釗從博物學角度研究清宮繪畫,發表了多篇具有開創性的論文。引入博物視角看待問題,會發現以前被忽視的許多東西。劉華杰認為,這是“理論的力量、視角的力量”。
“我倡導的是‘博物學文化’,而不是簡單的知識性普及,不是為了科學而科學。博物學文化的用意是平衡現代性的沖擊,讓人生活得自在和持久?!眲⑷A杰告訴記者。他先提出自然科學“四傳統”(博物、數理、控制實驗和數值模擬)的劃分,又將博物學定位為“平行于自然科學存在、發展的一項探究活動”,為新時期復興博學掃清了理論障礙。他認為博物的功能,不是科學和科普能夠取代的;相反,正好是從反思科學的過程中,才找到了博物學。
對于近年來國內博物學的發展,劉華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比我預想的要好,這也堅定了我當初的判斷:國內學界和社會終究會部分理解博物學的重要性?,F在看可能更樂觀一點。尤其是社會大眾對博物學有巨大的、現實的需求,學界應當為社會做更多工作。”
《檀島花事》——個人化的博物體驗日記
2011年,劉華杰到夏威夷訪學一年,研究題目是“洛克對夏威夷本土植物的研究歷史”。沿著博物學家洛克的足跡,劉華杰也想測試一下,一個普通人來到一個陌生地,能否快速了解那里的植物。面對夏威夷群島大量未曾見過的熱帶植物,根據原有的對上百個“科”植物的經驗,借助各種工具書、標本和當地專家,他真的很快就熟悉了當地的植物。
《檀島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記》一書中描述了逾600種植物。不同于專業植物學家的科學著作,《檀島花事》是一位植物愛好者的博物游記。這部游記信息量巨大。比如琢磨了大半年,劉華杰挑選了風特別小又沒有雨的一天,開始向馬納馬納嶺進發。這條路是瓦胡島最艱險的一條道,地圖上標示著“專業級”,有一段山脊大概40厘米寬,非常危險,每一腳都不能踩偏。但劉華杰知道,越艱險的地方,就越有可能遇到更多的本土種植物。經歷了艱難的攀登和進退維谷的窘境之后,他終于成功登頂,并且找到了只有在那里才能看到的夏威夷柿、漿果繡球等植物?!榜R納馬納嶺的確驚險,不可不來,卻也不必再來。我不會再登此嶺,因為無法保證總是順利,人不應當試探上帝,我也不會推薦任何人來試,因為擔不起責任?!痹谔綄ち笋R納馬納嶺之后,劉華杰在書中寫下了這番體悟?!短磵u花事》除了記錄植物,也分享作者的個人體驗與經歷。這種日記體形式并不少見,歷史上許多博物學家都出版過日記體作品,譬如徐霞客、林奈、奧斯貝克、華萊士、哈欽松、E.威爾遜等都有日記體作品存世。究其原因,一方面,博物考察涉及的內容比較龐雜,難以簡單地歸類,不容易按某個專題層層展開。另一方面,日記體有其優點,首先是對作者自己極為有用,準確記錄歷史便于個人回憶,也便于他人將來查詢。
“《檀島花事》不是一個植物學家的寫作方式,也不是純旅游的一種方式,我自己愿意承認的是以一個博物愛好者的身份來寫,以第一人稱寫我個人作為一個主體去感受夏威夷的特有物種、自態變遷?!眲⑷A杰認為個人化才有特色,對他人可能更有啟發。
漫話北大植物
北京大學校園的前身是燕京大學,地貌、建筑、植物的匹配妙不可言。劉華杰熟悉這里的一草一木,這種匹配之妙自然逃不過他的眼睛。在劉華杰看來,高低錯落的植物與中式建筑交相呼應,參差不齊的喬木透露著一種不對稱的美感。從草地到建筑,植物由矮到高有土麥冬、榆葉梅、連翹、槐、側柏、平基槭、白皮松、銀杏等。植物開花時間四時有序,整體上給人一種自然、野性的感覺?!笆裁词亲詈玫膱@子?就是自然的園子,建筑掩映在樹木之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劉華杰對北大燕園深情地評價道。
2015年,《燕園草木補》出版,這本書是對《燕園草木》一書的補充,新收錄232種植物,并對校園植物的管理進行了個人化的點評。此書出版后,劉華杰對校園植物進行著持續的關注,僅2016年就記錄到如下變化:“新出現的種類有:地丁草(多于10株)、月見草(1株)、歐耬斗菜(2株)、銀葉槭(多于7株)、羽扇豆(3株)、尖被燈心草(多于15株)、林地鼠尾草(多于100株)、蘋果(1株)、獼猴桃(2株)、雜配藜(多于15株)、歐丁香(1株)、杖藜(許多)。共計12種。一種屬于校方購買植入,一種屬于家屬植入,其他應當為非特意引入。這一年中,明顯變多的植物:木防己、葦狀羊茅。同時,因施工導致鵝掌楸大樹遷移,十多株到現在幾乎全部死光;生科院生物標本館東側小院新植入7株圓柏相繼死亡;生物樓南黃檗消失。在《燕園草木補》之后,消失的植物:一年蓬、秋苦荬、蝎子草、長春花、乳苣、香花槐、黃檗?!?br>在記錄園子植物變化的同時,劉華杰也在整理與植物及生態相關的建議。劉華杰認為,校園植物雖然有相當一部分是人工栽培的,但也有不少野生的本土種。整體而言,植物在校園中展現出相當的多樣性,這跟北大培養人才的風格有些相似,校園既規訓學子也規訓植物,保有一定的“野性”是必要的。最近若干年,人工拔除、殺滅本土野生植物做得越來越多,這并不是一個好現象。自然長出的本土野草,稍加修剪之后便可形成不錯的草地,不必過多過頻引進人工草坪。劉華杰希望北大有關部門有計劃地引進中國北方的特色優美植物,方便教學和觀賞。栽種的植物,應當有清晰的日志,包括來源、學名、養護狀況等,因為這是校史的一部分。此外,校園植物電子圖文數據應當與谷歌地圖配合,做成一個開放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