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林右旗的故事
期次:第1477期
作者:郭季豪 查看:248

郭季豪和學生們一起踢足球 郭季豪和學生們一起踢足球辦公室就是小小圖書館 辦公室就是小小圖書館郭季豪和班上的學生 郭季豪和班上的學生


數年前,我高中的一位恩師寫過一句教師格言,他說,“要始終記得自己也曾是一個孩子,因此要理解他們的恐懼、悲哀、激動和歡樂?!边@句話我從孩子記到了大人,從學生記到了老師。
赤峰市巴林右旗是國家級貧困縣,經濟發展較落后。大板四中成立于2009年,是在國家并校政策推動下,將農村的若干所中學整合合并建立起來的,根據政策安排,這里的學生近八成來自劃片的農村小學。學生學習基礎薄弱,自主學習意愿低,父母多為地道的莊稼人,或者是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文化程度低,對教育重視程度不足。由于學生住所距離學校較遠,這里學制為上十天課休息四天。以上這些,讓我真真切切感覺到了這里和我成長環境的不同,然而相處一段時間之后,我發現,我們沒有什么不同,他們有我們當年的一樣純真,一樣的好奇、一樣的期盼和一樣的恐懼。他們的心現在是一個緊閉的龍頭,需要一個恰當的時候去擰開,讓心靈的泉水噴薄。
情知教學:生活無處不飛花,飛花之處皆語文
我接手的兩個班級之前一直是一個語文老師教,聽說連別的老師代課都沒有過。對于同學而言,新老師可以帶來新鮮感,也同樣會帶來不適應,這樣的不適應可能會影響學習興趣和成績,特別是對于初三學生而言,如何盡快融入他們,是我來這里的第一個思考——我決定用一篇作文來了解他們,第一個大禮拜,我就給大家布置了一篇半命題作文:《愛,那么……》。
批作文的樂趣大概就在于可以窺探不同人生軌跡上的故事,就這樣,他們將日常生活訴與我說。遺憾的是,在絕大多數他們的“故事”里,我只讀到了他們熟練背誦的“作文書式”的文字,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老師,下雨天淋濕自己為我送傘的母親,還有清晨賣煎餅的老奶奶,只吃魚頭的姥姥等等,這些故事被他們冠以《愛,那么溫暖》《愛,那么偉大》《愛,那么平凡》《愛,那么無私》……
不知從何時起,他們的作文和他們的生活是分開的,作文里沒有寫進真實的生活,生活中沒有留心可用的作文素材,如何將他們的“情”融入“知”上,如何讓他們把生活中的故事耳得之為聲,目遇之成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我在黑板上寫了一句話:生活無處不飛花,飛花之處皆語文。從那時起,我就將一套完整的“情知教學”模式引到我的課堂中來。我理解的情知教學在于將對學生情感因素的培養即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培養擺在和知識積累同等重要的地位,落實到語文教學中,就是要讓同學在自己的生活中挖掘素材,寫自己的感動,寫自己的故事。
我和支教團的伙伴施瀚、劉芯蕊、朱晗利用休息時間把學生帶到辦公室里,談人生,講故事,在星空璀璨的夜晚帶大家出去找夜空中最亮的星,我們住在學生鄉下的家里,在陽光明媚的午后學著他們的樣子幫著家里干點農活,課上我們看歌劇,課下我們互相給同桌的作業寫評語,我們一起吃飯,一起踢球,學生告訴我,“老師,有的東西原來不敢往作文里寫,現在寫進去感覺真棒”,“老師,原來我都不知道我的同桌對我這么好?!?br>就這樣,二改的作文里有很多飽滿的人和事躍然紙上。手足口病期間,外出打工的媽媽突然回歸的喜悅;梔子樹下奶奶搖著芭蕉扇講故事的真情陪伴;漆黑的夜里,抬頭仰望星空看到的星河璀璨;也有陌生人的關心、大自然的關心、老奶奶老爺爺的相濡以沫……終于,褪盡繁華見真純,他們都是一個個有情有義的孩子。
大連之行:為這里的老師做點什么
由于獨特的作息安排,學校是學生第二個精神家園,學生和老師相處的時間要超過和長常年外出打工的父母,老師對于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有著巨大影響。這里的老師由幾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由原來鄉下初中的老師遷移過來,是建校伊始的“原住民”,部分是近幾年經過考試選拔而來的“年輕一代”,一部分則是由北大研究生支教團、赤峰學院實習團組成的“補充力量”,還有一部分是實際在編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在崗的“隱形團”。由于老師的來源四面八方,在教學上經常是“各吹各的號,各有各的調”,素質更是良莠不齊,由此我們萌發了組織一場著力于提升老師水平的活動。
在得到巴林右旗教育領導的大力支持后,我聯系了我初中恩師所在的學?!筮B市高新區第一中學,高新區一中建校7年來,名聲享譽大連,可以說一中的文化、一中的精神和傳統在大連人民心中是有位置的。這一次的跨越千里,讓兩校攜手共建,高新區一中將定期向大板四中輸送老師做主題報告,并在試題、教參、課件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大板四中也定期赴大連進行學習參訪,在時機成熟的時候也可以讓部分學生到一中交流學習。
沉淀自己:我們的“圖書館”
在北大的四年讓我受益匪淺,直到現在我都有一種囫圇吞棗,營養過剩又營養不良的感覺。幸運的是,這一年的支教給了我時間,停下奔馳的腳步,在書籍的海洋里暢游。我重拾了文學歷史的愛好,一口氣買了幾套大部頭,《史記》、《劍橋中國史》、《哈佛中國史》……
在辦公室開啟了“微型圖書館”,只要是語文成績過硬的同學都可以來圖書館借書,一次十人,一人一本。一本《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還沒拆封,學生就給借走了,眼巴巴的我等了一個大禮拜,等學生看完了我才撈著看。他們使勁看,我也使勁看,感覺較上了勁,學生們漸漸從游戲中走出,從文學中走來。
這一年的我從學術的象牙塔走出,來到真實的社會中鍛煉、體驗、學習,在真實的世界里走走、停停、看看、想想,越發真切的感受到了,真實的中國不在書本里,而在泥土間。
(作者為北京大學第十九屆研究生支教團內蒙古分團成員,現為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第四中學初三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