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朔山柔云總相隨
期次:第1477期
作者:章涵青 查看:198

第十九屆支教團青海分團合影 第十九屆支教團青海分團合影

章涵青 章涵青 ( (左一 左一) ) 和游學團的孩子們在北大西門 和游學團的孩子們在北大西門

章涵青和學生們的合影 章涵青和學生們的合影

章涵青在批改作業 章涵青在批改作業
“從燕園走向社會,他帶著自己的思考與體悟,踏上西行志愿之路,在格?;☉驯聯]灑青春汗水”,猶記得大一暑假時,作為學校青年志愿者協會的小記者采訪了青海支教一年期滿、主動延期前往玉樹繼續支教的宋文軒師兄,書寫他的經歷記下這樣的前言;而或許是命運有心的安排,三年之后,會走過與師兄相似的路徑,同樣邂逅青海、邂逅大通,從華北平原一路西行,踏上一段嶄新的征程。
“朔山邊總有溫柔的云”,22小時車程直抵青海、初見朔山的那個下午,我懷著激動的心情用鏡頭記錄下第一個瞬間,而在無數次從高一樓走回宿舍的路上,同樣一抬頭可以看見柔軟的云,縈繞在校園的上空,與遠山相映,潔白、澄澈而美好。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恰朔山新程,揚帆遠航。
春風化雨,路向何方
猶記得采訪文軒師兄時,師兄在一年的語文教學經歷后,指出相比于素質教育、應試教育,青海當地的教育更像是一種原生態教育。而當自己親身踏上這片土地,拿起課本、接觸學生時,更加細密地感知到“素質-應試-原生態”三級跳中落差的存在,深至教育理念,細入學習細節。
學生們沒有想象中的調皮搗蛋,但基礎薄弱、不能自主學習、面向高中高壓力的學習迷惘迭生的現實境況同樣擺在眼前。而在細節層面,一些無心而為的小插曲同樣會讓作為老師的我們“又好氣又好笑”:“藍色沉淀不溶,白色沉淀溶”、“氯化鈉精體”、拋物線畫成對鉤或直線,理科上學生們似乎難以適應初中高中之間的飛躍,而對于語文科目,同學們經歷過往的教學后更適應背誦式、灌輸式的學習方式,對于鑒賞和答題思路的把控,時常以迷惘的眼神回應老師:“老師,您說的重點是什么?”剛到學校的第一周,讀過第一篇課文《沁園春·長沙》后,我即興給孩子們出了“少年行”的題、試圖拓展發散,卻在他們的眼神中讀出了迷茫和不解;回歸基礎、耐心落實,在經驗更加豐富的當地老師的點撥下,我也試著將教學內容從側重拓展提升,一步步轉向側重基礎知識的落實鞏固,形式上趨向細化、基礎,通過硬性和軟性相結合的方式,督促學生養成好的習慣,及時溫故、有效知新。
而一向遵循春風化雨原則、性情溫順的我,也同樣面臨著挑戰和轉型。同組的老師時常指摘“章老師,你對學生太溫和了”,而學生們在周記里也向我建議“小涵老師,其實你可以對我們更兇一點的”, 通過后續與學生的談心,我了解到老師作為規訓者地位在當地依然根深蒂固,學生們的印象中,老師自然帶著嚴肅的眉目,而一個帶著微笑闖入的老師,對于他們來說雖有些不熟悉,但同樣也消除了他們的恐懼感。慢慢發現,春風化雨與嚴師看似沖突,實際只是同歸前的殊途,前者側重待人的普世準則,后者重視對于問題行為的規訓規誡,一定程度上類似德和法在治理國家時的效力。落實到教學上,依然保持著微笑和對于孩子的溫和,只是在捕捉問題上讓自己更加敏銳一些,及時發現、引導學生改正問題,有問題時嚴令改之,風平浪靜時溫和加勉。
落差與沖撞之間,時常思考支教本身能帶來什么,對自己的身份不斷更新著認知——我們是支教老師,是師者,但同時也是異鄉者,是這片土地上的新人。抱有的理想風帆,還需先融入和適應當地的整體環境,在細節中融入、推進自身的特色與想法,積小流以成江海,站穩腳跟,才可維新。過往的日子里,無論是教學還是待人接物,在左右搖擺中尋求堅定不移,而“置備棍棒是最后的底線,春風化雨依然是不變的原則”。
教學相長,亦師亦友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試講時嚴肅正直的團長字正腔圓的解說猶在耳畔,而一年之后來到青海,四位老師再談起這句話,多了很多現實例子的輔證。孩子們第一次經歷高中生活,而我同樣經歷著自己的第一次教師生活,年輕、迷惘但又求索、前進,大概是這個時代必經的路牌。
所謂成長,更像是“積小成多”的改造:因為本身聲音小,剛開學時每次上課完全靠喊嗓子難受,在孩子們的建議下添置了“小蜜蜂”(擴音器);從“天馬行空”的自由賞析中跳出,針對孩子們的特點,明確每篇課文的結構框架和主題意涵;參考學生們的建議,順應教育信息化趨勢,努力在課文的正統講解外添加一些生活的經歷和體驗,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喜憂交織的考試后,面對班里不少孩子迷惘的眼神,精神上鼓勵學生的同時,亦在不斷反思自己教學中的問題,從“講考分離”的迷思中尋找答案。在不斷的反思和堅持下,慢慢地,從孩子們身上能夠感知到一些變化,感知到一些進步;而對于自己,數月的修行積苦,使自己現在站上講臺多了些自信與從容。
“小涵老師,很開心、很幸運遇到你”,雖然平時孩子們話不多,但周末周記、QQ上的時常表白,經常帶給我很多感動和驚喜。細細翻看周記,他們還會記得初見時的模樣,“老師很有氣質,笑起來很好看”(盡管那時自己心里很緊張),提到過程中點點滴滴的改變與進步(“謝謝您為我們做出的改變”),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或開心、或煩心的事情,而異鄉寒冷的冬天里,他們也不忘叮嚀來自遠方的老師“青海很干燥,注意身體、多喝水哈”“老師您應該也很想家吧,給您畫個笑臉,遠行千里,祝事事順心,一起加油”。
千山萬水,與子偕行
與子偕行的感動,不僅體現在教學和與學生的接觸,更深入生活,漫于悠長的生活細節。從北京到青海,千山萬水,一路西行,情感漸趨深厚,千里之間,心心念念。
搬入新校園,一切從零開始。從最初一個紙箱撐起煮食天地,到桌子、椅子購置齊備在宿舍里搭建廚房,再至對于生活空間全面而細致的改造,簡樸的宿舍里煙火氣緩緩升騰,分團四人行,在朔山的生活亦漸趨多彩、有味。從燕園一起來到青海,分團炒過了香鍋、煮得了火鍋燒肉,同樣在米粥和咸鴨蛋的陪伴下怡然自樂,分團的微信群名順應時代換了一茬又一茬,而分團的每個人特點亦在相處中漸趨鮮明,或嚴肅正直,或活潑可愛,或溫文爾雅,或果斷勇敢。朝夕相處里,談笑風生間,亦親亦友。從燕園到朔山,感謝分團的小伙伴們給我了我第二個家。
“千里之間,你我共同的足球夢”,人還未到青海時,一箱從“懂球帝”申請的足球已經提前寄到青海,支援當地足球隊的建設;金秋十月,西部愿望校園足球聯賽在朔山高中的操場上如火如荼地展開,坐在場邊為朔山、六中的孩子們加油喝彩,得知曾經在全國比賽中帶領團隊前進的少年如今是自己班里的學生;而在寒冷的冬天,來自元培學院的師長、教練們同樣來到青海,訓練并激勵追風少年們繼續前進。綠茵情長,即使相隔千里,仍能以另一種方式繼續延續。
大骨湯、生烤羊排、火鍋,在肉食者的天堂里,煎炒烹炸各具風騷。青稞酒初嘗微辣,慢慢品下,回勁甘醇,歷久彌香。平凡無奇的土豆和面,在不息的相逢和陪伴中,也能在不同調料和方式的烹飪中,迸發出特別的滋味。越寫越長的備課筆記,跟學生們相識相知相伴,所幸來青海的歲月間慢慢尋得了些許門道,慢慢理清了一些思路,或許難言成熟,但至少有不少頓悟之后的豁然開朗,雖然前路依然漫長多艱,卻多了幾分心安心靜。
去年十月底帶朔山的14個學生到北京游學,孩子們在石舫上看向未名湖水和博雅塔,而我也在看著他們,望著這片他們所向往的、陪伴了我四年的土地。感恩燕園包容了我們四年,我們曾經也是孩子,而離開后的重返,自己的肩上也多了更多的責任。照顧好自己,成為孩子們的小太陽,是在朔山的日子里最大的期許,希望肩膀能再厚實些,能給孩子們更多的依靠,能更加成熟而有擔當。
無數次從老爺山前經過,仰望山巔,總會回想起攀登過程中的百味:啟程一段長長的石階滿含挑戰,但直沖上去,大通的景色便盡收眼底;繞山途中,看似無路之境,向前登攀幾步又是一番新天地;佛寺、道觀與山腳下的清真寺輝映著多元的文化,融匯于大境通達的城市;而與伙伴們并肩而行,也使得前行之路多了許多歡聲笑語。
“聆聽永恒的青春,匯聚成恢弘的夢想,這夢想種在燕園,種在華夏大地,種在你我心間”,回眸過去的二百余天,腳下的這片土地,留給我的印象不僅是青海湖、茶卡鹽湖、塔爾寺,更有朔山的雄偉,花兒之悠長,和那些看似平凡卻又踏踏實實走過的足跡。它是我和我們曾生活過的地方,或許總要離開,但也總會歸來,一年于斯,余夢長憶。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朔山柔云總相隨,與子偕行又一村。
(作者為北京大學第十九屆研究生支教團青海分團成員,2017年9月至今任教于青海省西寧市大通縣朔山中學,先后教授高一語文、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