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id="tvblx"></video>

  • <form id="tvblx"><span id="tvblx"><track id="tvblx"></track></span></form>

      <form id="tvblx"><pre id="tvblx"><noscript id="tvblx"></noscript></pre></form>

        <em id="tvblx"><source id="tvblx"></source></em>
      1. 馬克夢在燕園

        期次:第1479期    作者:■ 校報記者 周伯洲   查看:140

        馬克夢,堪薩斯大學東亞系主任,自84年開始在中國教書。他在燕園做訪問學者時,認識了底波拉·彼得森,并在之后保持每年一次的中國訪問,與中國朋友交流并互換研究心得。他在燕園期間也樂于做傾聽者。





        馬克夢與魏立德在巴黎 馬克夢與魏立德在巴黎


          馬克夢(Keith Mcmahon),1984年始任教于美國堪薩斯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前主任,曾在臺灣、北京和上海等地學習、研究多年。其研究領域涉及明清小說、中國文學中的男女人物類型、色情文學、鴉片吸食與現代主體性、文學與精神分析理論、歷代后妃及制度等。
          結緣燕園馬克夢于1971年開始學習中文,1974年開始進行中國語言文學研究。1979年8月底,馬克夢首次來到中國大陸,并在北京停留了兩個星期。在北京大學南門附近,他遇到了人生中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人”。馬克夢說,他作為一個美國人,在來中國之前,其他美國人給他留下了“與中國人交朋友或敞開來聊天是很難的,他們不敢也不肯跟你說坦白的話”的印象,但他在北京就有了一個好的開始。他在北大南門附近的“長征飯店”遇到了一位來自寧夏的地理老師,他們“一見如故”,全無隔閡,從語言到人口等等,“信口開河”,無所不談。
          雖然此后的兩年,馬克夢是在上海的復旦大學作為高級進修生學習,但是在那個時候,他就時常從復旦大學跑到北大,為了閱覽舊小說在北京大學圖書館里查找善本,跟朋友一起擠在留學生男生宿舍里。他至今仍然記得,留學生食堂的菜尤其是西餐還不錯,“比復旦大學要好,1985年時仍然好吃。”
          馬克夢說:“迄今每年去中國,去北京,都是令我振奮的一件事。”他到北京,主要就是到北京大學。1984年春天他拿到博士學位開始在堪薩斯大學任教以后,每年來到美麗的燕園訪書訪友就成為了常態。
          情系燕園1985年秋,馬克夢第一次來到北京大學做訪問學者,住在勺園4號樓4層最西邊的房間。對20世紀80年代的北京,他回想起來,仍然有著那個時代的獨特感受,“這些對歐美留學生都是新鮮及要學的事,屬于另外一種非語言課的教育”。
          “第一,洗衣服得自己手洗,每天都得洗,不然臟衣服就會堆起來,到洗的時候無形中就增加了負擔。沒有空調,沒有電風扇,就把窗子打開,熱一點就用扇子。第二種享受是在食堂吃飯,那會兒的食堂是個好地方,也是時常聚會的地方,每天都會有朋友一起吃飯,尤其認識的幾個意大利朋友,其中一位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一所大學任教,至今仍保持著聯系。第三種享受是騎自行車,全北京到處跑?!?br>  與1979年初到中國時相比,馬克夢已經發現人們的生活開始發生了變化。和6年前相比,雖然大多數人還是穿中山裝,但已有很多人穿帶花紋或文字的T恤衫、牛仔褲以及西裝。
          在1985至1991年期間,馬克夢在北大認識了許多新朋友,如來自法蘭西的學者魏立德,美國杜克大學馬克思主義思想家弗雷德里克·詹姆森(Frederic Jameson),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李零,北京大學歷史地理學教授唐曉峰,當時還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本科生的張旭東,中國人民大學性學專家潘綏銘,“朦朧詩人”芒克、多多、楊煉等學者、作家。這些好朋友,也成為馬克夢每年來中國的動力。當時他常常與魏立德一起搭乘所謂的面包車進城逛琉璃廠書店,在回來的路上則前去人民飯店西餐館吃西餐聊天,之后返回北大。
          愛在燕園1991年,馬克夢于3月至7月、10月至11月兩度來到北大,也是最后一次在北大做了一年的美中文化交流委員會訪問學者。第一次他住在勺園1號樓2層的一個單人間,他說:“我迄今都非常喜歡那樣的房間,每天用抹布、一盆水把地板擦洗得干干凈凈。隔著窗子可以看到5號樓一層的大門,每天一大早那里的樓長師傅會出來掃地、擤鼻子,每天都是一樣的聲音?!边@段時間,他抓住每分每秒,利用沈天佑先生幫忙借到的北大善本書閱覽室里一個單獨的閱讀間,盡可能地看更多的明清小說與討論小說的學術著作,這中間,就包含有許多版本罕見的明清小說。這幾個月在燕園的日子,為他后來的 《吝嗇鬼、潑婦、一夫多妻者:18世紀中國小說中的性與男女關系》 打下了基礎。
          這一年,對馬克夢來說是幸福的一年,他在北大認識了他的愛人底波拉 · 彼得森(Deborah Peterson)——和馬克夢一樣是美中文化交流委員會的訪問學者,一個芬蘭血統會講漢語的美國人。當時她在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新石器時代的中國。第一次見面發生在4月,當時大家在一起討論關于他們研究成果的報道,但那一次并沒有留下印象。到了7月,她搬到勺園,兩人常常在食堂吃飯的時候碰到,開始一起聊天,很快就熟絡了起來。當然,相見的地方不僅僅是食堂,他們經常一起騎自行車,和住在北京大學招待所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西如古(Steve West)教授夫婦一起,去香格里拉大飯店吃早餐。也有的時候,他們一起騎到西直門地鐵站,再轉乘地鐵進城逛街買東西,在歸途中一起在一家面館共進午餐……幾個星期內,兩人就“彼此認定是可以結婚的對象”。
          于1952年出生的馬克夢,當時已經39歲。在認識底波拉以前,他已經計劃好要去甘肅,但在火車啟動的剎那,就忽然有一種很后悔的感覺。他回憶道:“當時覺得我這是怎么了,一般來說,我非常喜歡這樣的旅游,每次出門都很期待,但這次則完全被相思籠罩了?!币坏教m州,馬克夢就發電報給底波拉,立即返回北京。愛情讓馬克夢8月返回堪薩斯后仍然牽掛著對方,所以這一年很快地,他在兩個月后再次回到北京。
          此后至今,馬克夢仍然保持著每年一次的美中往來,每次兩三個星期,訪問中國的老朋友,也與中國的同行交流、互換研究心得,馬克夢說:“每次踏進燕園,我都會有這樣一個感覺:北大可謂見證了我從早期連博士論文題目都還不清楚的一個研究生,到現在居然時常被邀請在北大中文系、漢學家研究基地進行中國文學、文化主題演講的一名外籍教授的一個漫長過程?!痹诒贝?,馬克夢樂于做傾聽者:“無論和誰在一起都是樂趣,希望多和他們聊聊,聽他們表述自己,說說親身經歷,表達內心的感情與思想,這也讓我通常比與美國人交流更能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與思想?!?br> ?。ū疚挠尚笥浾咧懿薷鶕戏敝幹?《夢,在路上——美國堪薩斯大學東亞系主任馬克夢口述》 一書整理而成)
        報刊導讀
        国产伦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