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奮斗的圓夢青年
期次:第1482期
查看:202
·陳軍偉
在5月2日的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發言引經據典、說理深入淺出、交流平易近人,讓我備受鼓舞。印象最深的一點是,總書記在講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時,特別提到廣大青年生逢其時,也重任在肩。青年人既是追夢者,也是圓夢人。追夢需要激情和理想,圓夢需要奮斗和奉獻。廣大青年應該在奮斗中釋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為民族復興鋪路架橋,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總書記著重強調了奮斗的力量,只有通過不懈奮斗才能圓夢,才能為祖國作出更大的貢獻。我高度認同總書記的話,聯想自己從小到大的成長經歷,確實頗多感慨。
我出生于重慶市墊江縣的一個小村莊,家境貧寒,母親常年患病,巨額醫藥費用與闔家生計的重擔,都壓在辛勤務農的父親身上?!案F人的孩子早當家”,家庭狀況的窘迫讓我從小就自立自強。還記得,四歲時下田幫父親干活,常去挖藥材賣以補貼家用,年歲稍長便成為家里的頂梁柱,每年秋收季節要扛一萬多斤糧食。2010年,我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四川大學,終于來到夢寐以求的“象牙塔”,但并不算高昂的學費對這個本來就一貧如洗的家庭無疑又是一個“天文數字”。為了減輕家庭負擔,我選擇依靠自己完成學業。大學期間,我做過家教、校園代理、推銷員,送過水,擺過地攤,當過工地的工人。付出總會有回報,從大一下開始,我就沒有向家里拿過一分錢,并把省出來的錢補貼家用、供母親治病。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生于貧寒農門,先天似乎有所欠缺,但我始終相信,青春是用來奮斗的,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跳出農門進入川大,于情于理似乎都該有所滿足,可那個時候的我,正是“年少萬兜鍪”,不愿止步于此,總是渴望著踏入遠在北京的最高學府。雖說各種兼職雜亂紛繁,卻沒有影響我的成績。熬夜學習成了家常便飯,最終以最好成績保送北京大學,有了更加廣闊的平臺。恰逢創新創業熱潮,我利用自己所學的技術,積極參與創業,家庭經濟得到了極大改善。所以我非常認同總書記所講,廣大青年生逢其時,我慶幸自己趕上了一個好時代,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一步一步走到現在。我一定會牢記總書記的囑托,永久奮斗,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把為“小家”拼搏不息的勇氣與意氣,化為扎根人民、奉獻“大家”的決心和雄心。
總書記在講話過程中多次提到“世界”“國際”等詞,希望青年要深刻把握世界發展走向,認清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倳浀恼佌伣陶d,是想勉勵我們新時代青年要有國際視野,要把自己放到世界的舞臺上去衡量自己的定位和價值。這讓我想到曾經在北大相知相識的一位美國同學,他很懂中國。在與他交談的過程中,我發現他不僅說著一口流利的中文,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也是了如指掌。談及未來規劃時,他說,自己會先在中國從政,未來回到美國從政。這讓我大為驚訝,自己對美國的了解止于部分書籍,對于美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更是一頭霧水。試想再過二三十年,如果我和他在國際的舞臺上相遇,若為友,那自然是相形見絀,若為敵,還能泰然處之否。所以我們廣大青年要有世界眼光,要學著了解世界,讀懂世界。
作為北大研究生會的負責人,我更應該倡導、引領青年了解世界、觀察世界、分析世界。在過去一年里,研會籌辦了北京大學赴菲律賓博士生服務團。這是北大博士生服務團第一次走出國門,走入發展中國家,了解風土民情和國務政事。研會還舉辦了中外學生語伴交流會項目、“青年的責任與擔當”——北京大學“一帶一路”青年論壇、“中國方略: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習營、“法語文化在中國”等活動。近期,研會聯合各方編撰和出版了《“一帶一路”青年命運共同體》一書,旨在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建設目標為指引,圍繞青年與和平、青年與繁榮、青年與開放、青年與創新、青年與文明五大主題,揭示北大青年為構建“一帶一路”青年命運共同體所作的努力與反思。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中國與世界同行,青年與祖國同行,未來研會應該繼續貫徹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培養青年的全球視野,舉辦更多、更有實際價值的、促進國際交流的活動。
此外,總書記還談到高校要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著重強調了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建設,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內容。北京大學研究生會是北京大學全體研究生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群眾性自治組織,應該在思想引領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研會在舉辦活動時,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讓思想引領貫穿活動的全過程。
總書記對青年寄予厚望,青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我們都將是這個偉大歷史進程的親歷者與見證者,當然更應該是參與者和建設者?!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此,我號召大家,胸懷理想、堅定信念,把個人信仰同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結合起來,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輩子保持對事業發展的闖勁、沖勁和擔當精神,在服務社會、奉獻國家的使命中實現人生價值。我相信,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我們一定能夠在這場歷史性變革中經受住考驗,努力成長為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可堪大用的棟梁之材,向歷史、向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作者為北京大學工學院2014級博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