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次受到總書記接見,對中國哲學情有獨鐘,他要帶領北大學生向世界講述中國的哲學——
安樂哲:做新時期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期次:第1488期
查看:172

5 5月 月2 2日 日, , 中共中央總書記 中共中央總書記、 、 國家主席 國家主席、 、 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北京大學考察 察。 。 這是習近平在北京大學臨湖軒北側的小庭院看望部分資深教授和中青年教
這是習近平在北京大學臨湖軒北側的小庭院看望部分資深教授和中青年教師代表 師代表, , 并同他們親切交談 并同他們親切交談。 。 右二是安樂哲 右二是安樂哲。 。 新華社發 新華社發 ( (盛佳鵬 盛佳鵬 攝 攝) )

安樂哲與北大青年學生在一起 安樂哲與北大青年學生在一起
■ 校報記者 鄭方圓
今年5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北京大學考察。習近平在北京大學臨湖軒北側小庭院看望部分資深教授和中青年教師代表,并同他們親切交談。習近平對他們說:“看到各位老教授身體健康、精神矍鑠,非常高興,你們幾十年如一日筆耕不輟、悉心育人,為培養黨和人民需要的優秀人才作出了積極貢獻,我向你們表示敬意”。
在教師代表中,有一位外國教授的身影十分引人關注,他就是美國籍的漢學大師安樂哲先生。他曾翻譯《論語》《孫子兵法》等中國傳統經典,2013年榮獲第六屆世界儒學大會頒發的“孔子文化獎”。習近平親切問他來自哪所大學、來中國多長時間、是否適應這里的生活,并希望他更多向國外介紹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其實這已經是安樂哲第二次近距離與習近平總書記交談了。上一次是在2014年9月24日召開的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式上。安樂哲說:“那次是在人民大會堂,我跟杜維明等研究儒學的學者都坐在貴賓室,總書記進來了,同我們握手、交談。他說,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我們要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也要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br>兩次交談,一個話題,希望能更好地將中國的文化和文明介紹給世界,做新時期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是這位年屆古稀的教授一直以來的堅持。
中西交融:研究比較哲學
安樂哲18歲的時候作為美國加州雷德蘭茲大學的交換生到香港去學習,在那里,他下決心要學習中國哲學,于是申請了加州伯克利大學。然而,由于當時里根新任加州州長并大幅提高了外來學生的大學學費,這樣他不得不放棄到伯克利求學,轉而到加拿大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后來他輾轉到了日本、英國等知名大學,最終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開始在夏威夷大學教書育人。從夏威夷大學退休后,安樂哲來到北大,繼續為儒學研究、為中西文化交流貢獻力量。
回顧過去幾十年的學術生涯,安樂哲教授非常高興地看到世界對中國哲學、中國文化認識的改變。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中國、了解中國,中國哲學開始被更多的人了解和研究。當然,認識的誤區也仍然存在,這主要源于兩大障礙:一是西方對中國文化認識的障礙。由于最早將中國哲學傳到西方的是一些傳教士,他們出于宗教使命的緣故,將中國的哲學傳統作為東方宗教來闡釋和傳播,比如他們將儒學中的“天”翻譯為“Heaven”,即“上帝”;將“義”翻譯為“righteous”,即“按照上帝的意志做事”。還比如,西方大學是將中國哲學教學放在宗教系的,斯坦福大學的宗教學系、哈佛大學的東亞研究中心都是如此,也就是將中國哲學作為一門宗教。這就導致了西方人所說的“儒學”其實并不是真正的中國“儒學”。二是中國學者本身的研究障礙。十九世紀后半頁,日本、中國等東方國家將西方的教育體系整體照搬過來,使得中國現在使用的教育體系、學術框架都是西方的,是用西方的概念框架來看待中國的傳統思想。因為人們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形而上學”與古希臘的“形而上學”等同,所以在文化對外傳播中問題就自然產生了。
文化紐帶:培養青年學生
“1985年我第一次來中國上海的時候,最高的建筑是和平飯店。每個中國人穿的衣服都一樣。現在幾十年過去,大家都看到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談到自己所看到的中國變化時,安樂哲這樣說。短短幾十年時間,中國各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政治、科技突飛猛進,對文化發展的要求當然也與日俱增。中國國家綜合實力的強大,帶來了更多的話語權和關注度。他提到,現在的美國人,特別是美國年輕人,都關注中國,他們的生活也離不開中國。
我們現在處于一個轉折的時代。這一方面意味著外國將會更多地了解中國,因為中國的國際地位日漸提高,愿意承擔更大的國際責任,有包容性和建立共同體的愿景;與此同時,美國和歐洲都面臨自身的發展問題,對國際社會的開放度逐漸降低。另一方面也意味著,中國也越來越多地有自己的想法,從2013年最早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到現在五年過去了,“一帶一路”日益成為一個國際性議題。
為了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中國的青年學生需要在這方面承擔起更大的責任。在安樂哲看來,這種責任在當前主要表現為能準確地向世界表達和講述中國哲學。2000年前后他來中國做客座教授的時候,中國學生的英文水平還很差;18年過去,現在中國學生的英文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是這種提升更多的體現在了日常交流的英文水平上,而在中國哲學的學術表達方面,中國學生仍很有欠缺。所以安樂哲希望自己做的是教學生英語語境下的中國哲學表達,從而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將中國文化帶到世界。“讓中國傳統講它自己的話”,用中國的框架來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一帶一路”等戰略,讓世界理解“一帶一路”并非是中國要控制的世界秩序,而是中國提出的一個國際關系的倡議。
在講述中國哲學上也是如此。北大的哲學傳統在中國獨樹一幟,出過馮友蘭、張岱年等著名學者,但僅僅在中國國內有這樣的優勢還不夠,北大還應當在中國哲學向海外傳播方面作出更大的貢獻。而為了讓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國和中國哲學,年輕的學子們就必須掌握用英文講述中國和中國哲學的方法,有能力在國際會議上談中國哲學。因此,下學期安樂哲教授將為北大學生開設“中國哲學經典的英譯研究”這門課程。他還為這門課“定了一個小目標”:到學期末結課的時候,每位選課的學生都能用全英文來談中國哲學,“以中國的立場談中國哲學”。
走向世界:著眼未來發展
6月是高考報考和招生的季節,在以往的招生中,哲學通常并不是學生報考的熱門專業。針對這一問題,安樂哲教授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說:“著名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哲學不是用來烤面包的’,但是哲學有統領性的重要的貢獻。有一些人看哲學不是一種實用性的東西,而是一種抽象的、遙遠的、理論性的思維方法。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我認為哲學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價值也會越來越高。哲學是社會智慧,哲學家研究的問題是生活哲學,這也是中國哲學的特點。等這個大轉折的時代過去后,我估計哲學會回歸它應有的地位?!?br>近代以來的被動局面造成了中國對自己的不自信,比如近代中國要將“德先生”“賽先生”引進來,說明了對民主制度、科學技術的不自信,其實這種不自信也同樣表現在對自己文化不自信,現在中國對西方哲學的研究熱情高于對中國自己哲學的熱情,就是個證明。事實上,在安樂哲看來,中國哲學中有非常優秀的思想理念,是與西方哲學不同的另一種優秀文化。單純“西方化”是不行的,我們應該有的是“東西方化”,要讓年輕人多了解自己國家的文化傳統、價值。從前中國沒有機會在國際舞臺上更多地發出自己的聲音、參與世界秩序的建立,現在時機到了,中國要“說自己的話”,充分展現自己文化的魅力。中國在國際舞臺的崛起,只是政治、經濟實力提高是不夠的,還需要相應的文化崛起。作為青年人,我們要做的就是正視中國哲學的價值,學習和掌握向國外傳播中國哲學的方法,像習近平總書記重視和要求的那樣,向世界更多介紹中國傳統文化,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哲學、了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