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id="tvblx"></video>

  • <form id="tvblx"><span id="tvblx"><track id="tvblx"></track></span></form>

      <form id="tvblx"><pre id="tvblx"><noscript id="tvblx"></noscript></pre></form>

        <em id="tvblx"><source id="tvblx"></source></em>
      1. 從大飯廳到百周年紀念講堂

        期次:第1487期    作者:王浦劬   查看:219

        本文講述了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的歷史和變遷,從大飯廳到百周年紀念講堂的轉變見證了北大的發展歷程和學人的精神魅力。文章強調了北大人的博大心胸和不懈追求,以及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息息相關的責任使命。



        百周年紀念講堂 百周年紀念講堂 李盡沙 李盡沙 攝 攝


          人們常說,建筑是靈動的歷史,也是可觸摸的記憶。如果說哪一幢建筑可以同時代表北大的傳統精神和時代風貌,連結北大的悠遠記憶和美好愿景,那么,在我的北大心憶中,則非百周年紀念講堂莫屬。
          百周年紀念講堂坐落在北大校園中心,連結教學與生活兩區,是為校園通達暢行的必經衢廊,與北大文脈燕南園、學堂精魂圖書館、校園體魄五四操場相毗鄰,與富含多種時空意味的“三角地”相對望,構成師生活動的多維空間。學校重大的會議典禮屢屢莊嚴舉行于內,學生洋溢青春的活動頻繁薈萃于外,而宇內海外不同主題的諸子學術昭告亦在此怒放爭奇,該講堂實為北大百年學術祚脈綿延之勝景。
          百周年紀念講堂是1998年為了紀念北大百年校慶而建造的,不過,北大這一中心區域攜帶的時代風云、文化氣息和青春夢想,卻可回溯于新中國建政之始。據考,1952年北京大學方從沙灘紅樓遷至燕園綠茵,就在此地建起了由東西與南北相互套嵌的“大飯廳”。由此,大飯廳就占據了校園這一要津,成為燕園師生從學術圣殿心像到現實塵世炭火的交互轉換,智能與體能守恒的彼此驗證。大飯廳南邊涵育的如火柿林,則承載著北大人生生不熄的理想火焰和春華秋實的內心深沉。老校長、著名的人口學家馬寅初,曾于此地發表那篇著名演講,提出“新人口論”創見,主張控制人口有序增長,更多關注人口質量,一石千漪的演講及其論點引起的學術與政治復雜互動,成為中國百年“何以為好的學術,何以為好的政治”爭論的強烈延續。1957年5月19日,歷史系學生在大飯廳的灰色南墻上,貼出政治運動的首發大字報,質疑校團代會代表產生過程,引發許多大字報迅捷爬滿墻面。1966年5月25日,大飯廳東墻突現“文化大革命”第
        一張大字報,當時的哲學系黨總支書記聶元梓牽頭署名的大字報文,竟成為北大乃至全國歷時十年政治風暴的導火索,觸發了民族多艱命運的悲劇。
          狂瀾既消,高考恢復,搭乘高考末班車的我,1978 年幸運考入北京大學。時值“文革”動亂剛剛結束,大飯廳又破又爛,地上殘留玻璃散碎,隱約映現著“文革”武斗的劇烈。知識饑渴極度的學子,排隊打飯時也都埋頭外語單詞本孜孜以求,構成了失而復得的一代學子的校園與時代的特色烙印。
          大飯廳并無桌椅設施,學生要么七八個人席地圍坐而食,要么端飯外蹲柿林,辯論學術、爭論時政。記得當時還是計劃供應,憑票買飯,每人飯票月供七斤大米、十二斤玉米,余皆面粉,著實困頓了不習面食的南方同學。早晚飯時,食堂師傅把免費的咸菜裝盆放在地上,大家隨意自取,倒也自在自得。這時的大飯廳同時也是學校禮堂兼影舞廳,也許大講堂作為北大文化活動中心的地位此時已然確立。記得當時電影票價低至五分,入場時,每個學生須自帶學校發放的方凳,工作人員在大飯廳門口拉一條繩索,眾多學子高舉方凳、井然排隊,構成了北大文化生活的古怪景致,而晚餐灑落大飯廳的玉米粥湯尚未清除干凈,偶爾就會看見學生連人帶凳滑倒,引發一眾哄然。雖然正值國家開放伊始,但是,大飯廳放映的影片已經相當豐富和前衛,從名作經典、賣座熱片到先鋒作品,爭相呈現。而八十年代初興的舞會,混合著奔放熱情與羞澀暮春,更是特殊歷史與時代的校園文化縮影。
          八十年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改革開放使中國社會多元開放,各種新舊觀念激蕩沖撞。農村常有那種被稱為飯場的地方,也許是某個老鄉家里,也許是村口的小賣店,到吃飯時,大家都端著碗在這兒吃飯、閑聊和嬉戲,這是農村的“公共場域”。“場域”是個很有趣的概念,它會對人的身份角色進行暗示或闡釋,比如當我走進北大,會油然地生出對知識的敬仰;但置身酒吧,又會潛地里意識到自己像是一名休閑者;步入商場,則會暗中自我定義為消費者等等。為了便于在密集而復雜的社會關系中調節自我心態,人們產生了場域意識,同一場域下的人盡管素不相識,卻可以在某些行為舉止上達成默契。場域會因其功效和價值取向而對人的行為方式做出各種界定,它時刻提醒著人們的認同和歸屬意識。記憶中,八十年代的大講堂,就是北大的“公共場域”,年輕學子們在這里暢舒家國情懷,將自己視為國家精英、時代先鋒,燃燒甚至透支著人生幾十年的青春激情。八十年代學生的業余活動還不像現在這樣豐富多彩,文學詩歌恰好填補了心靈的空白,當時的校園里詩才輩出,大大小小的詩歌社團和活動遍布校園,自1981年起,每年一屆的未名湖詩歌朗誦會最初就在大飯廳舉行,朗誦時,大飯廳常常被圍得水泄不通,甚至過道上也都擠滿了人。同時,年輕學子常常將自己的油畫作品在這里爭相展出,接受品評。大飯廳由此儼然又成為藝術的殿堂。
          流年逝水,1983年,學校決定把大飯廳易名為“大講堂”,由此實現“身心合一、形神同體”。1984年5月4日,近2000名校友返校在大講堂匯聚,校長宣布北京大學校友會成立,大講堂由此成為北大校友會的圣地。1988年,北京大學九十周年校慶在此舉行,即是“大講堂”化為“百周年紀念講堂”的前奏序曲。
          1996年5月3日,首都高校紀念五四青年節報告會在大講堂舉行,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嵐清作主題報告 《祖國的未來和當代青年的歷史重任》,期間大講堂頂棚土片索然飄落,嵐清同志當即鄭重地說,“這個禮堂也該修一修了”,即刻引發雷鳴般的掌聲。
          1998 年,北京大學百年校慶!1997 年 5 月 4 日,學校舉行百年校慶倒計時鐘揭幕儀式和百周年紀念講堂奠基儀式。6月,在大飯廳舊址,百周年紀念講堂正式動工,為了契合舊有尺度,建筑體量逐層遞減,形成一個45度的傾斜視角,遙望東南方向的北大紅樓。此后,大飯廳和柿子林退出了北大校園。而“百周年紀念講堂”由百年校慶而得名,大飯廳之北大物華,至此演化為燕園天寶,儼然成為北大百年的精神象征,北大永恒的不滅精魂。北京大學的建設發展上升為國家行為,快捷進入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闊道路。
          1999 年 5 月 3 日,李嵐清、丁石孫、成思危等領導同志與2000多名北大師生一起參加了北京大學紀念五四運動80周年暨建校101周年音樂會,欣賞中國交響樂團的演出,這是在百周年紀念講堂舉行的第一次大型活動。隨后,大型校園活動幾幾在此舉行,開學典禮、畢業典禮、表彰大會、學院院慶乃至北大的校慶。
          于我而言,至為銘心感刻的是,百周年紀念講堂是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的誕生地。2001年歲末,時值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際。12月21日,經過多方面籌備,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政府管理學院成立典禮在大講堂隆重舉行。羅豪才、趙寶煦、厲以寧、王惠巖、徐大同等學界泰斗光榮出席,千人簇擁、盛況空前,融通北京大學政治學、公共管理學和區域經濟學的學院十年一劍,是日出鞘,適如中國政治學泰斗、我的博士導師寶煦先生所述,“學院成立,恰逢其時”!作為學院主持人,典禮前夜百忙之余與弟子鄧湘樹對話豪言,我們在創造歷史,大講堂在見證我們!轉瞬近20年逝去,斯言確否?
          新時期以來,學人常常討論“轉型”,轉型往往意味著傳統漸次消失、現代逐漸占據主位,又意味著為了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和專業化要求,結構與功能的分化。如果說大飯廳是結構功能高度混同的一個公共場所,同時承載著文化與生命意義上的薪火相傳的多重功能,那么,新建的百周年紀念講堂,功能則相對明確,重大典禮和高水平專業化的學術講座和演出,成為其脈動的主題。2008 年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和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組委會聯合主辦、中央電視臺承辦的“迎大運助申奧——心中圣火”大型公益晚會等,成為北大與國家共進、與世紀同行的標識和縮影。
          從大飯廳的凌亂破敗到百周年紀念講堂的莊嚴煥然,是北大歷經坎坷、常常為新的歷史發展見證,是北大學人學子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精神魅力見證,是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息息相關的北京大學的責任使命見證!從大飯廳到百周年紀念講堂,一以貫之、恒久不易的,則是北大人繼往圣絕學、開萬世太平的博大心胸,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不懈追求,以天下為己任,嚴謹、求實、勤奮、創新的堅持守正。
         ?。ㄗ髡邽楸本┐髮W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
        報刊導讀
        国产伦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