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id="tvblx"></video>

  • <form id="tvblx"><span id="tvblx"><track id="tvblx"></track></span></form>

      <form id="tvblx"><pre id="tvblx"><noscript id="tvblx"></noscript></pre></form>

        <em id="tvblx"><source id="tvblx"></source></em>
      1. 相遇于燕園, 相識在延慶

        ——記2018級本科生軍訓生活

        期次:第1495期    作者:■ 校報記者 左昊昱   查看:502

        軍訓結束,新生們對北大有了新的認識。軍訓期間,他們感受到了溫暖和關懷,也經歷了苦中作樂的集體經歷。軍訓結束后,他們將繼續留在燕園,與同學們一同成長。





        軍事訓練 軍事訓練


          金秋9月,園子里百廿校慶的熱情氛圍還未褪去,“千禧寶寶”們便已邁入大學殿堂,為燕園注入了新的活力。從今年起,北大一改之前大一結束后軍訓的慣例,決定在新生入學之際便給他們送去一份來自延慶軍訓基地的邀請函。新鮮,陌生,沒有舊例可循,屬于2018級本科生的軍訓記憶會是怎樣的呢?
          逐漸接近你,慢慢喜歡你對于2018級外國語學院的趙心浩同學而言,軍訓期間留給她最深的觸動便是那一場精彩的文藝匯演了。9月11日,當舞臺的燈光將天空映照成一片片斑駁的顏色時;當一位位優秀的同學在臺上奉獻出令人驚嘆的表演時;當PKU、燕園、北大幾個詞語不斷縈繞在耳邊時,坐在臺下的她突然清醒地意識到:這就是北大了,這就是我的同學們了,我真的已經來到北大了,我終于是其中的一分子了。是喜悅,是自豪,是得到后的難以置信;是融入,是歸屬,是離家后的一份溫暖。北大在那一夜給予她的,絕不僅是一場精彩紛呈的晚會,更是一種依托,一種家的感覺,一份人文關懷,仿佛一只溫暖的手掌,撫平了離家和懷舊的憂傷,在心里種下了希望和期待。
          趙心浩同學說,高中時那個歡樂活潑而又凝聚力極強的班級給了她太多溫暖、太多依靠,離開它就像精神離開了土壤;而北大,這座全中國的最高學府,又常常給她一種崇高而不可及的感受,那種神圣感和疏離感使她的精神難以在此扎根。以至于初來的她時常感到失落與無助,仿佛一葉小船被拋入了無邊的大海,四周雖然景色很美,卻是茫茫一片。但在延慶軍訓基地,在體驗了32人“豪華大寢”中的溫情之后,在與同學們一同欣賞過延慶的落日晚霞后,在不斷地收到來自學校和學長學姐的溫情關懷后,她逐漸認識到,或許這座學校對于外人和社會而言是神圣而崇高的,但對于它的學子而言,它絕沒有高高在上的姿態和觸不可及的距離,有的只是充滿溫度的關懷和寬大包容的胸懷。如今的她,更愿意把北京大學和母校高中鄭州外國語學校都當作她這葉小舟的港灣,一處在身后,一處在眼前。一朝軍訓才結束,八年情誼已啟航12天的軍訓一結束,帶著“坤總”稱號的趙震坤同學便回到了燕園,在上次離開這個園子的時候,他還沒有獲得這個“榮譽”的稱號。作為一名臨床八年制的醫學生,班級對于他是有別樣意義的,除去轉系、改行等各方面因素,他將與班里的絕大部分同學一同走過八年——接近三個高中的時光,如此長的時間,自然會產生更為深厚的友誼。談到軍訓,趙震坤最大的感受便是相識,一段自然真切的共同經歷勝過任何空洞的平面認知。在軍營里,陌生感消失得是那么自然,大家可以一同訓練、一同玩耍、一同燃燒自己的卡路里,苦中作樂,仿佛共同戴著“鐐銬”歡快跳舞。這種集體經歷最值得回憶,以后彼此更加熟悉時,三五人聚在一起便可聊到一同軍訓的糗事、樂事,滿滿的回憶,些許的感慨,成為大學友誼的一抹亮色。從初識到交心,趙震坤認為,軍訓是同學們互相認識的最好平臺。
          一種遺憾,另一種“軍訓”在大部分同學都在感受著軍訓帶給自己的不同精彩與艱苦時,也有一些同學(比如記者)由于身體原因錯過了今年的軍訓,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但轉念一想,在充滿不同可能性的人生旅途中,每一條路都有別樣的色彩,軍訓期間的燕園里,也發生了不少故事,留守同學也有著許多感觸呢。
          首先是學校和學工組織對“傷病連”同學的關懷,為同學們組織了“軍訓訓練營”,安排了數位貼心溫暖的學長學姐輔導員,籌劃了一個個富有意義的活動。參觀湛藍天空下的盧溝橋與抗日戰爭勝利紀念館,警醒著同學們勿忘歷史、砥礪前行;參觀斑斑舊跡的北大紅樓,不僅讓同學們體會到前人的愛國熱忱與精神風貌,更讓同學們感受到扎根于老北大的內涵與情懷;教師節當天,無論是到家拜訪老教授還是為老師們準備禮物,都體現了對師者、對知識的敬重;在生物標本館觸碰生命的律動,在博物館感知歷史的厚重;在破冰活動中認識有趣的靈魂,在演講比賽上領略青春的風采……一樁樁,一件件,拼出了一幅有趣的圖畫,這圖畫,便是園子里面的別樣“軍訓”。
          多樣的活動固然精彩,但給記者留下最深感觸的是園子中師者的風度與姿態,感覺像是滲透在北大骨子里的一種瀟灑、一種親和、一種樸實、一種自然。記者和一位哲學系小伙伴在博雅塔附近散步時,遇到了考古文博學院的李仰松教授。老教授今年已經86歲高齡了,仍然自己推著自行車要去交電話費。在看到我們時,老教授主動搭話,詢問我們是否是今年的新生,并和我們親切地交談了許久,從上世紀講到當今,從學業講到生活,在祝賀我們進入北京大學的同時不忘勉勵我們繼續努力,承擔起自己身上的一份責任。在他身上,我們沒有看到居高臨下的姿態,只有長者的和藹、與人交談的熱情和對兩個年輕人的諄諄教誨。老教授推車離開后,我們兩名新生都對這個園子多了許多感情,是對探索燕園未知部分的渴望?是被園子里人文氣息的感化?是對教授們德行的感慨?說不清楚,軍訓時期萌發出的許多認識,也許要留到以后的燕園生活中去慢慢消化了。
          屬于2018級的軍訓生活已經結束了,它將被2018級的同學們以各種形式封存在記憶中?;蛟S儲存這段記憶的盒子會被堆積在記憶深處,但它永遠都不會被丟棄,而是像一顆時間膠囊,每一次打開,都仿佛明媚的陽光灑在心上,溫暖著心房。
        報刊導讀
        国产伦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