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經濟體系與經濟發展
期次:第1495期
查看:128
?。劬幷撸?9 月 18 日,北京大學經濟學院主辦的新學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大講堂”在李兆基樓207教室開講。大講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走進課堂的重要實踐平臺,是北京大學經濟學院2018級研究生必修課程“經濟改革與發展專題”的學術交流平臺,對于廣大師生深入理解和系統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具有重要意義。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教授作為首講嘉賓,以“現代化經濟體系與經濟發展”為題,向經濟學院及其他院系的百余位師生作學術報告。
劉偉從“新時代與新常態、新常態與新挑戰、新挑戰與新理念、新理念與新體系、新體系與供給側、供給側和總需求”六個方面對“現代化經濟體系與經濟發展”這一主題進行了全面闡述和深入分析。
第一,從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總量擴張和人均收入翻番的角度闡述了中國經濟進入新時代的內涵。同時,劉偉還從微觀領域的三大失衡,即實體部門與金融部門、房地產部門與其他部門、實體經濟內部的結構性失衡,宏觀層面的兩大風險,即成本推動的潛在通貨膨脹風險和內需疲軟外需不足引致的經濟下行風險,以及經濟運行“三期疊加”,即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等階段性特征,分析了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的階段性發展特點。
第二,新常態階段性特征具有更深層的原因,即中國經濟發展的一系列約束條件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突出表現在供給端生產要素低成本競爭優勢逐步消失,即勞動力、土地和自然資源、技術進步、生態環境的成本系統性提升,同時需求端市場條件變化引致消費疲軟。無法借由全要素生產率提
升而緩釋的高成本,將引致轉化為高通脹,再疊加經濟轉型時的結構性失業,如此將造成“中等收入陷阱”這一重大危機。對比世界上不同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時間表,大國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時具有“大國優勢”,但20世紀70年代以來從低收入國家起步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屈指可數,反倒出現了“拉美漩渦”“東亞泡沫”和“西亞北非危機”等一系列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失敗的案例,表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和困難??缭健爸械仁杖胂葳濉币呀洺蔀橹袊洕l展的新挑戰。
第三,應對新挑戰必須確立新的發展方式,確定新的發展方式必須要有新的發展指導思想,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GDP統計核算方法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對于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全黨全社會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衡量標準,對于精準規劃中國的發展戰略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然而,GDP統計核算方法存在四大缺陷,即忽視結構和發展質量、忽視存量和財富積累、難以核算環境成本以及無法統計市場交易之外的經濟活動,而這些缺陷在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之后已經成為阻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問題,因此迫切需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
第四,新理念的貫徹在實踐中具體落實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現代化經濟體系包括現代產業體系、市場體系、收入分配體系、區域協調發展體系、綠色發展體系、開放發展體系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七個方面,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重點推進五大戰略: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加快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著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第五,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以及五大戰略的切入點和工作主線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既是問題所在,又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一方面,中國現在經濟失衡的主要問題集中在供給側,供給側的結構性矛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論是微觀領域的三大失衡還是宏觀層面的兩大風險,都突出反映了供給體系質量不高、供給側決定的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和供給側效率低下等。另一方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管理不同,是通過釋放結構效應而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需求管理通過調節總量來對經濟發展產生短期的數量影響,而供給側的政策出發點是廠商,著眼點是影響廠商的效用函數,落腳點則是國民經濟的結構變化。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解決中國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失衡問題。
第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不能忽視總需求管理,而是應該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新的科學調控方式。忽視總需求管理將非常不利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行。如果高成本推升通貨膨脹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同時需求疲軟導致經濟蕭條與嚴重失業,這時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會讓本就難以為繼的廠商雪上加霜,造成經濟滑入嚴重衰退的地步,從而導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很難有效推進。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搭配適度的需求管理來支撐,為其順利推行提供充分的時間窗口,這也符合中央提出的“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在穩定經濟增長的宏觀背景下深化改革,解決供給側結構性矛盾。沒有穩不可能進,沒有進也不可能有長期的穩,應該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總需求管理的有機統一。(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