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見防城港
期次:第1495期
作者:· 曠育強 查看:171

北大前往防城港隊伍 北大前往防城港隊伍 ( (前排右一為本文作者 前排右一為本文作者) )
六月的一天,偶然看到學校就業中心的地方黨政機關暑期實踐項目,可選的省市地區有很多,例如上海、江蘇、湖南、四川、陜西等,經過一番對比,最終報名了廣西省防城港市作為實踐地。之所以選擇防城港,并不是我對她有所了解,相反卻是一無所知,甚至連名字都是第一次聽聞,喜歡新鮮事物的我當然不愿放棄這實習機會。受專業因素的影響,我被分配在了市委宣傳部,除了日常的辦公,我可以接觸很多有關城市建設和宣傳的內容與活動,為期一個月的探索之旅也隨之開啟。
“民族同心 · 八桂同行”同心營真正讓我了解這座城的是以工作人員身份參加“民族同心 · 八桂同行”同心營(防城港分營地)活動,協助帶隊領導管理來自全國50余名少數民族大中學生的相關事項。該活動是由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共同主辦,旨在實現全團“青少年民族團結交流萬人計劃”,增強各民族青少年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認同。
團建活動固然需要,但向各族同學展示城市風貌也必不可少。就這樣,我以管理者和參與者的身份一同考察了東興市江平鎮交東村新農村建設,領略其在執行“鄉村振興”戰略中所提供的新模式、新方法;參觀了貝丘遺址特色景觀,感受防城港市悠久的遠古文化;游歷了東興口岸,體會邊陲貿易的繁華和中越兩國的友好往來;尋訪了陳濟棠故居,了解其治粵八年、幫助紅軍又逼蔣抗日的歷史;參加了海洋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認識到海洋保護對這座城以及整個人類的重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活動中,每次集體出行都仿佛置身于一部民族融合的大劇之中,有彝族甜美的歌聲、蒙古族豪放的舞蹈、藏族純樸的熱情、苗族精致的服飾……各個民族都獨具特色,濟濟一堂,文化和感官上的震撼無不讓我記憶猶新。
京族哈節來到防城港最有趣的收獲就是認識了一個新的民族——京族,其主體生活在東南亞,我國境內總人口數不足3萬,主要分布就在防城港市,聚居于東興市的澫尾、山心、巫頭三個海島上,亦有“京族三島”之稱。據當地朋友介紹,哈節是京族最重大的一個傳統節日,所謂“哈”即唱歌的意思,信奉海神的京族民眾每年都要到海邊把海神迎回哈亭敬奉,舉行日期在農歷六月初十,目前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難得在暑期實踐碰到如此隆重的節日,又恰好開幕式那天在周末,帶著湊熱鬧和新奇的心理,我和朋友早早便趕往了盛會現場。
我們到達的時候迎神隊伍已經在從海邊將海神接往哈亭的路上,隊伍總共分為四個排陣,其前排為手拿迎神旗和亭旗的旗手,緊接著是一路敲打的鑼鼓隊,中間為撐著扇、傘的祭品車和迎神車,末尾則跟著的是迎神官和京族民眾。每個京族人都衣著盛裝,男人俊俏,女子窈窕,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的笑容,載歌載舞,宛如一朵朵飄在茶水間的金花茶花,清淡典雅,惹人駐足觀望。伴隨著鑼鼓與鞭炮聲,兩邊的圍觀游客也自發加入到迎神隊伍,節日的喜慶使得萬人空巷,即便天降小雨,也絲毫澆不滅人們的熱情。
這只是盛會的開始,萬人聚餐、祭神、入席、送神等環節會在之后的幾天陸續進行,由于時間關系,我們并沒有機會參加,但感受到的節日氛圍已經足夠讓人久久回味。
扶貧扶智在暑期實踐即將結束的前夕,部門領導希望我們看到防城港繁華與發展的同時,也能了解防城港的貧窮與落后,從而肩負起作為大學生應盡的時代使命,為社會積極的改變獻計獻策。
歷經三個小時的路程,我們來到了防城港市上思縣的一個小山村,狹小的道路、低矮的房屋和大片甘蔗地是我對這個村的第一印象,與熱鬧的市區和景點相比,這里仿佛是個被上帝遺忘的角落。婦聯主任早早便在村委會等候,聽說我們帶了書和玩具,還請了民警為小朋友們講解安全知識,他們激動得幾乎將全村3—12歲的留守兒童都召集了過來。一雙雙充滿童真的眼睛好奇地對我們進行著打量,他們談話的時候很拘謹,聽課的時候很認真,但當我們把兒童讀本和禮物送給他們時,又無不歡快地手舞足蹈。
爾后,我們走訪了幾戶貧困家庭,有一戶小男孩家令人印象深刻。破舊的瓦房住著一家四口,大門上的門神畫感覺風一刮就會掉下來,除了他之外,父親略帶殘疾,母親患有精神問題,還有位智力發育不全的弟弟,在了解情況之后,我們發放慰問品,奇怪的是,小男孩并沒有流露出像其他伙伴那樣領物品時的喜悅,反而低著頭、嘟著嘴,當我們欲走進房間看一看時,他伸出小手輕聲說道“不要,里面亂”,我們也只好作罷。是什么讓他表現得如此反差,我們又該以怎樣恰當的方式去幫助他人?這一幕始終讓我陷入了沉思……一個月的時間很短,短到還有很多想了解的事情沒有機會參與;一個月的時間又很長,長到經歷了可能需要數年才有機會感受到的許多事。深深的情誼、濃濃的回憶,多面防城港,他日我還會再來!
(作者為校報記者,藝術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