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部的故事
——在南方日報的一百天
期次:第1495期
作者:· 胡平 查看:155

《 《南方日報 南方日報》 》 影像 影像
每天12點,校園食堂攢動的人頭時刻提醒著我假期已經結束,但是每每看到西門外報刊亭懸掛的報紙書刊,總讓我回憶起暑假在南方日報實習的日子。實習之前,我所認識的 《南方日報》,是“中國共產黨廣東省委機關報,廣東報業市場第一份以高端讀者為對象的權威政經大報?!眹烂C權威讓我充滿敬畏之情,當我真實融入其中,卻也品嘗出其他的況味。
初次進到南方日報北京記者站的辦公室,屋里只有負責行政工作的佳欣姐在噼里啪啦敲著鍵盤,她告訴我其他記者都外出采訪,屋子時常空空蕩蕩只有她一人。幾句寒暄后她帶我四處轉悠,穿過一個過道,對面就是《南方周末》 和 《南方人物周刊》,地上擺放著厚厚一沓過期的雜志,我隨手撿了幾本拿到辦公室,一邊看一邊等待著站長的到來。
站長曉娜姐是一位臉圓圓的姐姐,笑起來溫和親切,年長我幾歲,卻已經在新聞行業工作近十年。她是北京記者站的站長,也是這次帶我實習的記者。
她領我進了一個會議室,靠墻的地方整齊地碼著一沓沓 《南方日報》,長長的紙條將不同日期的報紙隔開,紙條上有手寫的日期。曉娜姐告訴我,《南方日報》 每日出報,北京地區同步發行,但在北京沒有進行銷售,只是會送到各個機關和部門以供閱覽。與印象中不同的是,每一份報紙的厚度可觀,大
概有十幾二十頁;版面非常豐富,從時事要聞到文化體育,應有盡有。當時正值世界杯,會有整版的世界杯專題報道,《內馬爾怒斥對手不配平局》 《瑞典1比0擊敗韓國取開門紅》 等文章和評論緊密堆疊在一個版面,右下角是“南方日報特派記者發自莫斯科”的字樣。在其中一個版面還看到了大半頁的招工廣告,每個廣告是一個小小的豆腐塊,大部分都是“廣州市XX區XX小區居民尋找保姆一名,月薪工資 XX 元包吃包住”這樣的信息。如此具有生活氣息的廣告一下子把人拉回到人人通過報紙獲取新聞的時代,也加深了我對油墨印刷報紙的一份好感:假設有一位要尋找工作的保姆,沒有智能手機不懂瀏覽招工網站,至少能通過閱讀報紙的招工信息,獲取聯系雇主的方式。多么老派的招工方式,聯結了雇主與求職者。
當我還沉浸在這一份自顧自的念想中時,曉娜姐翻開其中的“深周刊”版塊向我介紹,這是北京記者站主要做的版面。我的內心歡欣鼓舞,這是誤打誤撞的一次際遇,因為深度報道是我一直想做的一種新聞類型,沒想到這么碰巧就遇上了。在一上午的交談后,我離開了辦公室?;厝サ臅r候,雀躍且激動,我拍了幾張照片:報紙上紅底白字的“南方日報”報頭、通向南方日報二十樓的電梯指示牌、辦公室里貼在墻上巨大醒目的“提問,是記者的天職”標語。這是一個真實的新上崗實習記者的第一天。
激動歸激動,當回歸到新聞報道中來,光有激情是不夠的。邏輯,客觀理性,全局觀,每一樣都不能缺。懷著極大的熱情我將選題與站長溝通,這是一篇關于象牙禁貿的稿子,背景是中國于
2018年1月1日全面禁止象牙貿易,經過大半年之后,禁貿效果如何有待討論。這個選題獲得了站長的支持,我開始了采訪計劃。我計劃采訪業內三位專家,一位委婉表示不接受采訪,一位已經不在這個領域做研究,萬幸的是在其中一位專家的引薦下,我認識了專家L。專家L是一位極富熱情、思維活躍的女士,對于我的提問她總能給出富有見地的觀點,通常遇到這樣的采訪對象是記者的幸事,我也在心底暗暗慶幸。另一位專家Y曾深入全國二十多個城市進行象牙黑市的調查,從他的描繪中能夠想象出一線臥底的緊張和刺激,不知不覺聊了兩個多小時,最后采訪的錄音整理成了一份兩萬字的文字稿。
“老板放松了警惕,從內屋拿出一個小桶,掀開上面蒙著的一層布我看見里面全是大大小小的象牙制品,但是都沒有對應的收藏證書,我馬上明白這是一家走私象牙的黑店?!痹谶@份兩萬多字的錄音整理中,不乏專家 Y對自己臥底經歷的講述。這樣極具故事情節的描述一定非常吸引讀者,抱著這樣的想法,在寫稿時我把Y的故事作為主線,開始勾勒故事的輪廓。但是寫了未至一半我發現,故事的主角似乎并不應該是 Y,畢竟 Y 的故事都是發生在中國全面禁止象牙貿易之前,這么寫在邏輯上十分別扭。但是采訪到這樣一線的經歷實屬不易,我實在不忍心舍棄。這個想法壓倒了內心理性聲音的質疑,沿著這個別扭的邏輯,我洋洋灑灑寫了一篇六千多字的稿子。
幾日后,曉娜姐將編輯修改好的稿子交給我,這些我認為最吸引讀者的部分被刪減了?!半m然Y的經歷與這篇文章主題聯系不是那么緊密,但是我在修改中還是盡量保留了他的臥底經歷的部分。”曉娜姐出于對我初次采訪工作的肯定和鼓勵而保留的部分,最后還是由于邏輯上的不合適,被編輯無情刪減了。
邏輯、理性、客觀,它們勝過了優美的文筆,極具吸引力的標題,成為了我在南方日報實習中的寶貴收獲。
實習生活不全是選題與稿件的堆疊,也有極富詩意擁抱藝術生活的機會。8月中旬,北京市相關部門組織了多家媒體對北京市特色書店的走訪,《南方日報》 也是被邀請的媒體之一。我們走訪了位于前門大街附近胡同,擁有四百多種不同雜志的“春風習習”書店,收藏有二十余萬件名人信札手稿的雜書館,收集整理修復出版 《梅蘭芳唱腔大全》 的黑膠世界音樂書店等等,在參觀過程中我不禁驚嘆:紙質書籍的美好從古延續至今,是現代科技無法比擬與超越的。從報紙延伸到書籍,從書籍延伸到對美好的生活空間和意象的體驗,這大概也是記者這份職業很吸引人的地方:比一般人更加及時撲向美、善與丑、惡的體驗中,并把這份體驗客觀地向世人展示。
實習生活由于制度和客觀生活接近尾聲,而實習中的美好瞬間卻一直跟隨心頭。從地鐵北大東門站到地鐵三元橋站,出站后飛身騎車到達時光里大廈,穿梭在高樓之間的路程從最初的開著導航磕磕絆絆尋找到路過一個川菜館就能到達的熟稔,說長也長,說短也短。結束并不意味著到達,其實是新的開始。就如每次走出地鐵迎面而來涌動的風一般,誰能知道下一站,風會有怎樣的方向呢?
?。ㄗ髡邽樾笥浾撸茖W學院 2014 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