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id="tvblx"></video>

  • <form id="tvblx"><span id="tvblx"><track id="tvblx"></track></span></form>

      <form id="tvblx"><pre id="tvblx"><noscript id="tvblx"></noscript></pre></form>

        <em id="tvblx"><source id="tvblx"></source></em>
      1. 文化強國·新論

        新時代的北大古典學

        ——以“文明交流互鑒”的主體自覺推進古典學研究

        期次:第1681期    作者:·章永樂   查看:205

        這篇文章介紹了北京大學在古典學研究方面的成果和傳統,包括古典學與人類未來的論壇、平行子論壇的設立、古典學研究規范與前沿的課程、中日古典學工作坊的設立等。北京大學有基于對多元古典文明格局的自覺,開展古典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工作的深厚傳統。新時代,立足于中華文明的主體性,以“文明交流互鑒”的主體自覺推進古典學研究,古典學的事業就不再局限于對個別文明的歷史記憶進行整理和研究,而是如同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一樣,連接與溝通不同的文明,促進相互理解與尊重,并啟迪我們對于人類共同未來的思考。摘要簡潔明了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便于讀者快速了解文章的核心信息。


        11月7日,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開幕式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舉行。   中國日報記者 姜東 攝


        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于2024年 11 月在北京成功召開。習近平主席向大會致賀信,鼓勵專家學者“擔負起古典學研究的使命,為促進文明傳承發展、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作出更大貢獻”,為古典學研究指明了新方向。北京大學承辦了世界古典學大會的第八分論壇——“古典學與人類未來”。

        在西方教育與學術體系中,古典學通常被界定為專門研究古希臘羅馬典籍和文明的學科,對古典語言的研習是其基礎。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將我國從先秦兩漢到清末民初之前的古傳思想典籍的研究,以及對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波斯等非西方古典文明的研究,一并納入古典學視野,從而呈現出鮮明的多元古典文明圖景,大大拓展和豐富了對古典學的理解。

        “文明交流互鑒”以充分認識全球文明的多樣性與豐富性為基礎。而古典文明的多樣性,是當代全球文明多元格局的奠基性因素。在古代世界,一系列區域性文明比肩而立,興衰更迭,呈現出極大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在創造性運用不同古典文明資源的基礎上,西方近代文明強勢崛起,并一度在軍事、科技與經濟上取得對其他文明的壓倒性優勢,導致一種一元與等級性的文明觀,對全球各地產生深遠影響。經過 20 世紀的去殖民化與現代化進程,隨著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南方在經濟和科技上的崛起,許多國家開始重新審視與梳理其古典文明遺產。這些遺產不再被單純看作現代化進程的障礙,而是逐漸被視為現代化的本土文明基礎。在這些國家重塑身份認同的歷史進程中,古典文明的遺產必將發揮重要作用,進而繼續保持人類文明多樣性和豐富性的特征。

        在充分認識古典文明多樣性的基礎上,以“文明交流互鑒”的主體自覺推進古典學研究,對思考人類的未來具有重要意義。缺乏對古典文明多樣性與豐富性的理解,就難以對人類文明的總體格局形成準確的認知;而如果不能開展平等的“交流互鑒”,就難以推動當代世界諸文明在自主的基礎上形成豐富的相互聯結,也難以塑造人類文明的共同未來。

        在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上,北京大學承辦的第八分論壇“古典學與人類未來”,下設“文字與典籍:文本的物質形態及其未來”“自然與規范:從古典反思未來”“兼愛與和平:前現代國家的政治理想”三場平行子論壇,邀請了來自希臘、意大利、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俄羅斯、日本等國際及國內各高校共 60 名專家學者與文化名家參加研討?!肮诺鋵W與人類未來”分論壇的研討本身就是以“文明交流互鑒”的自覺推進古典學研究的生動實踐,同時也向全國乃至全球學界展示了北京大學古典學研究的學術力量與研究導向。

        近代的北京大學完整地經歷了中國古典“四部之學”向近代“七科之學”的學科轉型,同時在引入西方古典文明與其他古典文明的知識方面發揮了先鋒作用,形成了多元文明研究的深厚學術積淀。今天北京大學的古典學研究力量,分布在歷史學系、中文系、哲學系、考古文博學院、外國語學院、法學院等不同院系,以及西方古典學中心、《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實現了對全球主要古典文明的覆蓋,經過主要機構平臺和重大工程項目所推進的“有組織科研”的有機整合,其“文明交流互鑒”的主體自覺變得日益清晰。

        2011年成立的北京大學西方古典學中心是西方古典學研究“有組織科研”的核心平臺。西方古典學中心掛靠和依托歷史學系,與西方哲學和外國語言文學等學科合作,推進對古希臘羅馬文明和中世紀歐洲暨拜占庭文明的跨學科探索和系統研究。中心在國內首創面向全國的古典語言標準化考試,開設我國有史以來最具系統性的拉丁語和古希臘語課程,以及“古典學導論”和“中世紀研究概論”等西方古代文明核心課程,側重加強學生的古文獻學訓練,深入推進古代和中世紀歐洲以及拜占庭歷史研究。在QS世界大學專業排名的“古典學與古代史”

        (classics and ancient his?tory,特指古希臘羅馬研究和古典晚期以及拜占庭和中世紀早期歐洲研究)排名榜單上,北京大學近兩年已位居前十名行列(2023 年第9名、2024年第10名)。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大力推進古代印度語言文學研究、兩河流域文明研究,以及波斯研究、古代中國-印度關系研究、伊朗歷史文化研究等研究方向,涵蓋了印度學、亞述學、赫梯學、伊朗學等傳統意義上的古代文明研究和古典研究,時間跨度約為五千年(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1000年),地域涵蓋了亞洲的西部和南部地區。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設有外國考古教研室,近年來更是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承擔了“絲綢之路重大考古發掘與絲路文明傳承項目”等重大項目,在埃及、巴基斯坦、中亞、蒙古國、越南等地合作開展考古發掘,推進絲路考古和文明研究。考古文博學院還與外國語學院、元培學院聯合設立“外國語言與外國歷史(考古學方向)”專業,其課程結合了外國語言訓練和考古學訓練,為學生從事古典文明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

        北京大學中文系與哲學系、歷史學系等院系協同,大力推進“中國古典學”研究,探索尊重中國古典文明自身結構的學術視野。2017 年,中文系整合古代文學、古代漢語、古典文獻、古代文論等相關學科的師資力量,成立了“中國古典學平臺”,并由該平臺承辦第一屆中國古典學國際會議。此后兩年,歷史學系與哲學系先后承辦中國古典學國際會議。中文系還開設了“古典學研究規范與前沿”課程,幫助研究生了解中國古典學的研究方法和規范,并創辦學術集刊《中國古典學》。從 2018 年開始,中文系與早稻田大學日本古籍研究所共同設立、輪流舉辦“中日古典學工作坊”,推動中日兩國之間的古典學交流。

        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負責組織實施的《儒藏》工程,致力于將歷代儒家典籍文獻匯編為一個獨立的文獻體系。該工程獲得了教育部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的大力支持,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系統整理海內外儒學典籍的基礎性文化建設工程。《儒藏》工程目前已經完成“精華編”主體部分的編撰,并已經全面啟動全本編纂工作,其數字化工作也已經在進行之中?!度宀亍饭こ痰奈墨I編纂工作,也有力地推動了對中國古典文獻的學理研究,推動了東亞古典文明研究的跨國學術交流和國際學術共同體建設。

        早在 2009 年,北京大學就設立了“古典語文學”項目,開始探索基于多元古典文明格局的古典學人才培養模式。該項目目前設有“中國古典學”(含“先秦兩漢經典傳習班”、“敦煌與中外文明研究班”)、“西方古典學”和“亞非古典學”三大方向,結合了多個院系的師資力量,已形成相對完整的教學體系。自設立以來,“古典語文學”項目已招收 14 屆學生共344 人,已畢業 11 屆共 229 人,目前有 3 屆共 71 位同學在讀。2021年,“古典語文學”項目被納入首批教育部新文科建設項目。在“古典語文學”項目辦學經驗基礎上申報的教學成果,分別獲 2022 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2023 年教育部國家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

        北京大學有基于對多元古典文明格局的自覺,開展古典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工作的深厚傳統。新時代,立足于中華文明的主體性,以“文明交流互鑒”的主體自覺推進古典學研究,古典學的事業就不再局限于對個別文明的歷史記憶進行整理和研究,而是如同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一樣,連接與溝通不同的文明,促進相互理解與尊重,并啟迪我們對于人類共同未來的思考。

        (作者為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副部長,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西方古典學中心學術評議委員會委員)

        報刊導讀
        国产伦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