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id="tvblx"></video>

  • <form id="tvblx"><span id="tvblx"><track id="tvblx"></track></span></form>

      <form id="tvblx"><pre id="tvblx"><noscript id="tvblx"></noscript></pre></form>

        <em id="tvblx"><source id="tvblx"></source></em>
      1. 保障數字經濟中的勞動者權益

        期次:第1683期    作者:·鄭偉   查看:55

        數字經濟是一種新經濟形態,正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變革。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面臨挑戰,職業傷害保障試點正在逐步擴大,對于健全數字經濟中的勞動者權益保障具有積極意義。

        數字經濟是一種新經濟形態。國務院發布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指出,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正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變革”。這是對數字經濟的一個重要定位,從歷史視角將數字經濟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并列,將其視為人類社會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之后的一種新經濟形態,并強調其正在對企業、家庭和政府產生深刻影響。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要求“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這里提到了數字經濟的兩個重要概念,即“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這是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著力點,旨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發展格局?!爱a業數字化”涉及三種產業,包括推進農業數字化轉型,深化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加快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和生活性服務業多元拓展;“數字產業化”強調提升數字技術自主創新能力,提高數字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質量,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在數字經濟發展中,涌現了一批新的就業群體即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他們主要是指線上接受互聯網平臺發布的配送、出行、運輸、家政服務等工作任務,按照平臺要求提供平臺網約服務,通過勞動獲取勞動報酬的勞動者。由于平臺的用工形式和新就業形態,因此勞動者的就業方式相對靈活,大量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難以與企業直接確認勞動關系,難以簡單納入我國現行勞動法律保護之中。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權益保障,日益成為國家和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

        黨的二十大要求“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人社部等八部門發布的《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要求企業對“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不完全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但企業對勞動者進行勞動管理”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承擔相應責任,包括公平就業、勞動報酬、休息、勞動安全、社會保險、職業傷害保障等方面。

        近兩年開展的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是加強數字經濟中勞動者權益保障的一個典型例子。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群體具有以下幾個明顯特點,這幾個特點凸顯了職業傷害保障的制度性安排的重要性。一是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群體規模龐大且收入較低。根據全國總工會第九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的信息,全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 8400萬人,已成為職工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主要包括貨車司機、網約車司機、快遞員、外賣配送員等群體,他們的就業穩定性低,低收入群體所占比重較大。二是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與平臺企業關系模糊。平臺企業為了降低用工成本,往往采取加盟、代理、承攬等方式拉長用工鏈條,或者讓勞動者注冊為個體工商戶、成為商事主體來規避勞動關系,導致該群體勞動合同簽訂率低、勞動關系認定難。三是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職業傷害風險高且保障不足。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發生職業傷害風險較高。中國疾控中心職業衛生所相關負責人曾談道,“網約車、即時配送、外賣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工作有一定特點,工作負荷比較大、工作時效性很強,從健康保護角度來看,發生職業傷害的風險比較高,比如交通安全問題?!痹诒宦殬I傷害保障試點覆蓋之前,該群體的職業傷害保障嚴重不足。

        面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群體規模龐大且收入較低、與平臺企業關系模糊、職業傷害風險較高且保障不足等形勢,從長遠看,小修小補不是辦法,制度性安排才是解決之道。近兩年開展的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其所涵蓋的行業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所處行業高度重合,正是在廣義工傷保險框架下針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職業傷害保障的制度性安排的創新探索。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從 2022年 7 月 1 日正式啟動,在北京、上海、江蘇、廣東、海南、重慶、四川7個省市的出行、外賣、即時配送、同城貨運這 4 個行業開展,涵蓋了 7 家平臺企業,截至 2024 年 9 月已有978.65萬人被納入保障范圍。兩年多來,職業傷害保障試點較好維護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權益,特別是有效發揮了重大傷亡事故的兜底保障功能,積累了寶貴經驗。

        根據相關安排,下一步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將逐步擴大,把更多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納入制度保障,這對于健全數字經濟中的勞動者權益保障具有積極意義,令人十分期待。

        (作者為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教授)

        報刊導讀
        国产伦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