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營經濟筆談
提振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力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民營企業是推動創新創造的重要力量。從市場需求出發,研發更多先進適用的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成為不少民營企業發展的方向。圖為日照市五蓮縣的五征集團汽車焊裝車間,工業機器人在焊裝車身。 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今年 2 月 17 日,中央召開的高規格民營企業座談會意義重大,彰顯出民營經濟在國家戰略發展中的關鍵地位。民營企業自改革開放以來發展壯大,貢獻了超50%的稅收、超60%的 GDP、超 70%的創新成果、超 80%的就業崗位以及超90%的企業數量,鑄就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民營企業的市場活力與國有企業的戰略穩定相協同,推動政策創新、支撐雙循環戰略、助力統一大市場形成,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堅實保障。
一、企業家的身份認同:驅動創新的引領者
民營企業座談會讓企業家身份格外引人注目。自改革開放以來,許多成功且廣為人知的商業人士被慣稱為“企業家”。事實上,企業家原意并非指單純創造財富的商人,而特指那些將資源從生產力和產出較低的領域轉移到較高的領域、從而創造出新事物的企業經營者。成功的企業家不滿足于抓住機會獲得利潤,或只是對現有事物加以改進或修正,而是努力創造出新穎且讓用戶滿意的、有價值的產品。要做到這一點,企業家需要將現有資源結合到新型且更具生產力的結構中——建立健全的組織,通過組織系統地在某一實業領域從事“創造性破壞”,從而超越市場上僅僅重復他人工作的商業人士。此次參加座談會的企業家,都選擇了社會經濟發展中具備提升潛力的領域為事業,建立企業組織并進行有效的管理和運營。運營企業相當不易,一方面要關注外部環境,視市場、技術、政策的變化為常態,從而持續識別、及時調整、未雨綢繆,調動資源進行戰略或模式的重構;另一方面則要將企業的關鍵任務、組織結構、控制系統、企業文化進行協調和搭配,支持戰略的落地和目標的達成。
我和合作者曾提出“實業家身份認同”的概念,刻畫那些致力于運營和管理創造特定產品的實業企業、而非通過交易或投資來獲取利潤的企業家。實業家的身份認同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感知到工作的意義,因企業業務滿足客戶和社會的需求而感到自豪;二是為了帶領企業進步,保持開放的思想,持續學習;三是專注追求組織目標,拒絕機會主義。參加此次座談會的若干民營企業家,經歷過劇烈的環境變化和激烈的市場競爭,所帶領的企業依然穩健地發展,顯示了以實業服務社會的身份認同所展現出的巨大力量。領導者擁有實業家身份認同,員工勤奮敬業、忠于組織,在合理戰略和有效組織的支撐下,上下同心、力出一孔,構成了企業的競爭力。這類企業家的身份認同和經營理念是中國社會的寶貴財富。
二、企業家精神:突圍變局的創新動力
討論企業家與創新,自然涉及企業家精神,它表現出企業家整合資源創造新產品、發現新機會、提出新商業模式的才能與行為,體現了企業家的進取心,涵蓋對科學、理性的尊重,對市場環境的敬畏,以及在研發、產品、客戶價值創造等方面的投入。在早期,商業機會豐裕,不少企業靠攫取機會快速盈利,缺乏創新動力及相應的組織能力。而在當下的經濟環境中,機會驅動和資源依賴的經營模式將難以為繼,企業亦易走向衰退。此次參會的多位民營企業家,長期深耕制造業或農業領域,選擇實業,也便選擇了堅守。這類企業經過市場磨煉,最擅長找準真實需求,通過為客戶創造價值實現穩定發展。他們雖面臨更多困難,卻沉淀了扎實的創新能力和知難而進的創新動力,在此時刻,更顯真金本色。
企業家精神表現在對于困難的認知和克服上。中國企業家在認知和接受外部困難和約束的同時,堅決地改變現狀、擺脫約束,最終戰勝困難。我和合作者將這種信念稱為“認命變運”,并發現企業高管越是贊同這種信念,他們在企業戰略決策中就更加注重企業創新性、前瞻性,并且敢于承擔風險;企業的財務表現越好、創新業務的總收入占比也越高。而且,在企業的外部環境處于劇烈變化的條件下,企業高管“認命變運”的信念與公司創新戰略導向之間的關系更加顯著。這表明,認可現實約束但仍然想辦法克服困難的企業家,接受自己不能改變的,但卻又能改變所有可以改變的,會有更好的創新戰略導向。中國若干民營企業,相比西方某些國家的同行企業,面臨更多的制約和更大的困難,但在艱難中成長起來的中國民營企業,往往能夠另辟蹊徑,創造出國際競爭優勢。這種現象充分詮釋了我們的研究發現。
當下,中國面臨經濟結構轉型、核心科技攻堅、反全球化趨勢加強、大國關稅打壓等百年變局。面對時代的激蕩,中國需要新的企業家精神:要有比往日更加強烈的危機感和緊迫感,徹底放棄機會主義和投機心態。此外,企業家須以更寬闊的視野看待自己所引領的事業,為國家實現既定的戰略目標貢獻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說,當下的企業家承擔了雙重目標,即實現企業穩健發展的經濟目標和助力國家發展的社會目標。
三、數智化變革:民營企業的新機遇
當下千行百業正面臨數智化驅動的變革挑戰,企業家需要深刻意識到數字經濟對于中國提高人均績效、實現國家中長期目標的戰略意義。短短幾年工夫,全球企業相繼經歷了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技術沖擊。民營企業要化挑戰為機遇,借此推動企業實現組織結構、工作流程、人員素質等方面的變革,快速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同時,盡可能融入專業領域的生態體系中,與相關企業共同創造價值,推動中國經濟健康發展。
參加此次民營企業座談會的多位企業家,長期在少有人走的路上耕耘,卻能夠迅速全面擁抱數智化變革,帶領企業取得世界級的創新成就。位于寧夏銀川的共享集團,專注高端裝備關鍵零部件制造,主導產品市場占有率全球領先。其在新興產業布局成果顯著,鑄造3D打印設備銷量連續4年全球第一。2012年,董事長彭凡提出轉型升級方針和路徑,推動鑄造技術與數字經濟融合,把企業從“三線建設”工廠發展成全球高端制造領軍者,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標桿。光華管理學院馬力教授在2021 年研究了共享集團的案例,他深有感觸地指出,共享集團打破了當時甚囂塵上的崇洋風氣,堅信自己可以做得比外國人更好。公司堅持產業報國,為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提供生產設備。為此,共享集團充分洞察客戶訴求,學習并融合多方知識,并采用恰當的工作方法,不斷提高自身能力。另一位參加此次座談會的飛鶴乳業掌門人冷友斌,三十多年扎根乳品行業。飛鶴專注于母乳成分以及核心原料技術創新,從鮮奶提取活性蛋白的技術世界領先。2018 年開啟數字化轉型,2023 年構建 AI 能力中臺,全產業鏈應用 AI,今年接入 DeepSeek 并成立數智創新中心。這些案例體現了中國企業借助數智化變革而保持本色、走向世界的成功經驗。
四、營商環境:民營企業發展的重要保障
優秀的營商環境是促進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的源頭活水。此次與會的企業家中,來自浙江、廣東和北京的企業代表數量占據半數以上。在我和武漢大學張三保教授開發的營商環境指數中,這三個省份的綜合營商環境在 2017-2022 年間分列全國第 2、4、3 位。從城市來看,來自北京、杭州和深圳三個城市的企業代表最多,在我們基于多維客觀數據整理出的 296 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營商環境指數中,這三個城市 2017-2022 年間的綜合營商環境指數分列全國第 1、10、3 位。顯然,無論是省級還是城市級別的營商環境,與本地的民營企業活力均具緊密聯系。近三年,北京市兩次修訂并完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無事不擾”清單讓 10.5 萬戶企業安心經營,
“柔性執法”累計免罰近 7.6 億元,體現政府溫度。政府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確保政策連續性、法治權威性、社會包容性,將增強民營企業家的信心。我希望,2025年民營企業座談會將形成“法治保障—市場開放—創新激勵—信心重塑”四位一體的長效機制,促使民營企業從“尋求政策庇護”轉向“信賴制度公平”,從而真正激發市場活力,使創新如春潮涌動、似千帆競發。
(作者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