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筆談
真正化風成俗
當前,全黨上下正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推進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改進作風是一項極其艱巨繁重的任務,八項規定是一個切入口和動員令。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強調:“制定實施中央八項規定,是我們黨在新時代的徙木立信之舉,必須常抓不懈、久久為功,十年不夠就二十年,二十年不夠就三十年,直至真正化風成俗,以優良黨風引領社風民風。”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昭示了我們黨持之以恒加強作風建設、堅決打贏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這場攻堅戰、持久戰的決心,也為推動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化風成俗提供了重要遵循。
“風俗”由風與俗兩個字組成,《說文解字》中“風,八風也”,將風按照不同方位分為八種,是一種自然現象,屬于自然因素;“俗,習也”,是一定區域的人長期形成的生活習慣,屬于社會因素。合在一起,風俗就兼有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兩重屬性,是一個文化概念。關于風俗的起源,晚清張亮采在《中國風俗史》中認為“至有人類則漸有群,而其群之多數人之性情、嗜好、言語、習慣,常以累月經年,不知不覺,相演相續,成為一種之風俗?!奔达L俗起源于人類的群居生活,隨時間遷移而逐漸形成。《現代漢語詞典》對“風俗”一詞的定義是“特定區域、特定人群沿革下來的風氣、禮節、習慣等的總和”??梢哉f,風俗廣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之中,直接反映了一個地區群體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和文明程度。
歷來,中國傳統文化在政治層面把風俗看成很重要的事,強調政治與風俗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政治與風俗可以良性互動,政治清明能夠美化風俗,而良風善俗又能維持社會秩序。漢代班固在《漢書·地理志》中對風俗的定義就持有這種觀點,“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舍,動靜亡常,隨君上之情欲,故謂之俗?!边@里的“隨君上之情欲”就強調了政治對社會風俗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風俗與政治又會形成惡性循環,腐敗的政治會破壞現有風俗,而鄙風陋俗也能腐蝕社會,造成秩序的瓦解。漢代賈誼在《過秦論》中反思秦朝快速覆亡的原因,其中一條就是“秦俗多忌諱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為戮沒矣”。
因此,在傳統政治中,移風易俗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不僅政府把匡正和美化風俗作為維持社會秩序的有效途徑,強調“為政之要,辨風正俗,最其上也”,從而達到“禮俗,以馭其民”的目的。比如,建安十年,曹操打敗袁紹進駐河北,對冀州一帶“父子異部,更相毀譽”等顛倒黑白的風氣極其厭惡,“吾欲整齊風俗,四者不除,吾以為羞”,發布《整齊風俗令》,通過行政手段來移風易俗。同時,很多讀書人受儒家文化熏陶,以“廣教化,修禮樂,以美風俗”為己任,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追求,通過建設鄉約來移風易俗。北宋時期,陜西藍田縣呂氏四兄弟在鄉里倡導,訂立《呂氏鄉約》,以“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為宗旨,對促進鄰里和睦、地方治理和文化興盛產生了積極作用,成為后世典范。
這次在全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以久久為功的韌勁推動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化風成俗,其中蘊含著中國傳統政治的大智慧。任何國家都有其自身文化傳統,由此造成獨特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治國理政和文化傳統相結合,更符合國民心理,更能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行為,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從風俗入手,以化風成俗的行動來追求善治,是中國傳統政治“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風俗”的具體表現,既潛移默化,又強大有力。從這個角度出發,推動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化風成俗有其必然成功的內在因素。
第一,從歷史發展來看,要轉變風氣、化風為俗,要有兩個最基本的保障,一是政治清明,二是以上率下。就政治清明而言,八項規定出臺至今,黨風政風煥然一新,社風民風持續向好,深刻改變了政治生態和社會面貌,重塑了黨的形象,改善了黨群干群關系,為化風成俗提供了必要的政治環境。就以上率下而言,八項規定精神之所以能化風成俗,最重要的一點在于八項規定是中央政治局首先提給自己的要求,從中央開始帶動黨風政風的整體改變。1942 年,毛澤東在《整頓黨的作風》中提出“只要我們黨的作風完全正派了,全國人民就會跟我們學?!边@是我們黨改進作風戰勝困難的方法論。在實踐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說到的就要做到,承諾的就要兌現,中央政治局同志從我本人做起”,這樣自上而下、以身作則,是推動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化風成俗的根本動力。
第二,從風俗的形成和移風易俗規律來看,化風成俗絕不是朝夕可變之事,需要久久為功、持之以恒。任何風氣、風俗都不是憑空產生的,即便是鄙風陋俗也是在特定的條件下長期發展起來的,隨著人們的生活成為天性,要想改變它也非常困難,因為習慣的力量非常強大。只有從上到下的系統謀劃,把移風易俗作為長期的社會變革,才能取得成功。商鞅變法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移風易俗,漢代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逼渲械年P鍵就是以國家整體之力長期堅持。中央八項規定從2012 年審議通過,作為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舉措以來,至今已快有 13 年了,是長期有效的鐵規矩、硬杠杠?!笆瓴粔蚓投?,二十年不夠就三十年,直至真正化風成俗”。這種一以貫之的堅持,既是推動八項規定精神化風成俗的內在要求,也是關鍵所在。
第三,真正化風成俗,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群眾是最看實際的,要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就要說到做到,在群眾心中樹立起一個“信”字。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評價崇禎帝:“公平地評判起來,實在是一位十分‘汲汲’的‘要譽’專家。他是最愛下《罪己詔》的,也時時愛鬧減膳、撤樂的玩藝。”這樣的作秀和沽名釣譽經不住時間的檢驗,最后他徹底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失去了民心,一直持續到明朝滅亡,教訓不可謂不深。中央八項規定短短600余字,既立足現實需要,從人民群眾最深惡痛絕、對黨的形象損害最大的地方入手,一開始就贏得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又重拳出擊,不僅剎住了歪風邪氣,讓群眾眼皮底下的不正之風得到有效解決,還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常抓不懈,帶來干部作風的顯著轉變。這些看得見的變化得到人民群眾的真心擁護,是推動八項規定精神化風成俗的最大底氣。
風氣、風俗一旦改變,將直接帶來人們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引起整體的變化。1947 年,在解放戰爭的轉折時期,黨中央發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關于重新頒布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訓令》,以新風氣為人民解放軍無往不勝注入力量源泉。鑒往知來,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推動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真正化風成俗,并以此新風新俗培養造就一大批干事創業的時代新人,他們作風優良,富有改革精神,善于團結群眾,必將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斷向前發展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作者為北京大學政策法規研究室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