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id="tvblx"></video>

  • <form id="tvblx"><span id="tvblx"><track id="tvblx"></track></span></form>

      <form id="tvblx"><pre id="tvblx"><noscript id="tvblx"></noscript></pre></form>

        <em id="tvblx"><source id="tvblx"></source></em>
      1. 文化大觀

        百周年紀念講堂:肩負文化使命,涵育時代新人

        期次:第1688期    作者:·張玨   查看:72

        該文講述了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的變遷和25年的發展歷程,它作為校園文化藝術中心,以高品位、低價位的原則運行,注重培育具有北大特色的文化品牌,為校園文化注入活力,也為全國高校提供了可借鑒的美育經驗。講堂在繁榮校園文化和促進學生成長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摘要概括了講堂的發展歷程、原則、品牌培育、作用以及未來展望。


        傳承百年薪火、凝聚奮進力量:2024年5月講堂引進音樂劇《覺醒年代》

        2011年9月4日,世界著名指揮家米歇爾·普拉松執棒中國交響樂團2011北大交響音樂會

        2023年4月14日,上海越劇院經典劇目《紅樓夢》在北大作專場演出

        編者按  今年是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建成 25 周年。作為校園文化藝術的中心,講堂始終秉持“高品位、低價位”的原則,以高雅藝術滋養師生心靈,成為北大美育實踐的重要基地。25年來,講堂不僅匯聚全球經典藝術,打造了“新年芭蕾音樂會”等特色品牌,還通過原創劇目、藝術實踐課等形式激發師生創造力,成為校內外藝術交流的大舞臺。從傳播藝術到生產藝術,講堂在繁榮校園文化、服務素質教育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未來,相信講堂會繼續以藝術為紐帶,傳承北大精神,滋養更多時代新人,為文化育人書寫新的篇章。

         

        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標桿,北京大學以“立德樹人”為根本,踐行“五育并舉”理念,持續深化美育實踐。坐落于燕園中心地帶的百周年紀念講堂,自2000年運行以來,從多功能校園劇場發展為校園文化藝術中心,成為師生“足不出?!苯佑|高雅藝術的平臺。以“高雅藝術殿堂”與“素質教育課堂”為基本定位,通過構建“感受藝術之美-欣賞美的內涵-參與藝術實踐-展示美育成果”的育人鏈條,講堂在繁榮校園文化和促進學生成長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是北大美育實踐與成果的綜合體現。

        精神溯源與建筑變遷

        今天,禮堂類的會場在任何大學都不鮮見,但擁有專業的場地管理、藝術管理團隊,身兼普及藝術、弘揚文化功能的場所,在全國高校卻鮮少有之。這是北大歷史精神的傳承、人才培養理念的外顯,也是學校滿足師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結果。

        北大的美育脈絡源遠流長,起始于北大校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中國現代美育的開拓者:蔡元培。在民國初期擔任教育總長期間,蔡元培將美育寫入國家教育宗旨。擔任北大校長后,他親自開設美學課程,設立藝術社團,積極踐行美育,為北大美育播下火種。

        1952年,北大由沙灘紅樓遷入燕園。為解決師生用餐問題,在三角地附近修建了木結構的大飯(膳)廳。作為能容納數千人的大體量建筑,在非就餐時間,這里自然而然成為學校大型活動舉辦地和學生文娛生活的中心。1983 年,為適應師生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向往和追求,學校對大飯廳重新改建并定名為“大講堂”。此后在這里舉辦的各種高品質、深內涵的學術交流與文化活動,為之后新講堂的運行培養了廣泛的觀眾群。

        1996年5月3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來到大講堂為北京市高校青年師生作報告。他看到當時大講堂的老舊狀況,覺得北京大學應該有一個新的講堂。在李嵐清副總理的推動下,由國家外經貿部和學校教育基金會等多方籌資,1997年5月 4 日,百周年紀念講堂正式奠基,1999 年 5月3日落成。2000年4月,北京大學發文,決定在新組建的會議中心成立百周年紀念講堂管理部。

        百周年紀念講堂建筑面積 1.26 萬平方米,地上三層、地下一層,建筑風格獨特,配備專業劇場設施。另有舞臺機械及自動控制系統、電影數字立體聲還音系統、3D 電影放映設備、消防監控系統等專業設備。

        繁榮校園文化,建設高雅藝術殿堂

        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自建立以來,始終堅持“高品位、低價位”的運行原則,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道路。與社會劇場相比,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的特殊性體現在:其立足校園,以教育目的和社會效益為核心,堅持獨立策劃并傳遞積極價值導向,拒絕過度商業化;但二者也存在共性——講堂采用“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企業化管理模式,需兼顧藝術市場規律與經濟效益。20 余年來,講堂始終以“服從學校大局、服務廣大師生”為根本宗旨,在保障校園活動需求的同時,探索“高雅藝術常駐校園”的實踐路徑,既為北大校園文化注入活力,也為全國高校提供了可借鑒的美育經驗。

        2000 年春節過后,時任中央芭蕾舞團團長趙汝蘅女士來到北大,就新劇中國版《胡桃夾子》的排練合成與首演事宜與講堂洽談。中國版《胡桃夾子》成為講堂第一場售票演出,這也打破了校園禮堂“贈票搞活動”的慣例,確立了講堂“高品位、低價位”的原則。

        “高品位”是講堂對藝術品質的要求。北大師生知識層次普遍較高,決定了講堂必須堅持走高雅路線,促進各門類藝術的充分展示。“低價位”則是要保障售票定價貼近大學生消費水平,且走進劇場的觀眾都是真正對藝術感興趣的人。同時,講堂為貧困家庭學生發放購票兌換券,以落實教育公平原則,保障更多學生享受藝術熏陶的機會。

        與中芭的合作奠定了講堂與國家專業院團的合作基礎。此后,講堂不僅與國內外各大專業院團及著名藝術家締結友誼,還與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北京舞蹈學院等專業院校建立合作,將藝術與學術最前沿的成果呈現給北大師生觀眾。講堂平均每年舉辦200 余場文藝演出、電影放映、展覽等活動,6000 余位藝術家登臺,接待觀眾 30 余萬人次。

        在匯聚全球經典藝術的同時,講堂注重培育具有北大特色的文化品牌。聚焦“高雅藝術殿堂”建設,講堂準確把握價值導向,策劃形成“新年芭蕾音樂會”“五四交響音樂會”“新生音樂會”“經典劇目進北大”等一批獨具北大特色的品牌項目,讓師生觀眾在最直觀的視聽體驗中感受藝術之美。

        講堂主動與藝術團體及藝術家溝通,影響、參與演出內容的選擇與策劃,與藝術家一道擔負大學生素質教育之責。在演出現場,演奏者會向觀眾介紹樂曲和樂器;舞蹈家將觀眾請上舞臺,示范基本動作;講堂還邀請藝術家與師生面對面交流;舉辦具有藝術普及性質的講座及演出,專門做有針對性的講解與導賞;新劇目推出后,組織演職員與大學生一起探討,等等。

        與此同時,講堂注重兼顧不同藝術種類,尤其重視在青年中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任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院長、著名昆曲丑角藝術家李鴻良曾表示:“昆劇與北大,彼此同呼吸、共命運。北大不僅是學術的殿堂、人文的圣地,也是聆聽昆劇的知音、傳播昆劇的重鎮。我們愛到北大演出,因為北大對傳統人文的認同與尊重,是當下市場至上、效率優先的社會所迫切需要的。正因為北大師生觀眾給予我們的鼓勵與能量,讓我們樂于堅守梨園、默默耕耘?!?

        25年來,講堂匯聚全球經典,從世界名團的現場演出,再到各類戲劇影像放映,不同類型與風格的作品讓北大師生得以體驗世界不同文化風貌,使講堂成為北大人認識世界舞臺的窗口之一。2011 年 9 月 4 日,世界著名指揮家米歇爾·普拉松執棒中國交響樂團為北大新生獻上交響音樂會。隨著實踐的深入,講堂的藝術功能不斷拓展,從最初的藝術傳播平臺逐步發展為具有原創能力的文化生產者。講堂不僅向青年學子傳播高雅藝術,更致力于激發其藝術創造力。基于多年實踐,講堂從引進外部資源轉向發展自身藝術生產力。2015年、2016年講堂相繼組建室內合唱團和劇團,標志著其邁入獨立藝術生產的新階段。

        講堂室內合唱團成員在北大師生的基礎上,引入更多具有專業合唱背景的人才,利用講堂平臺和北大得天獨厚的文化土壤進行藝術創作與生產。合唱團舉行的《音樂那點事兒——用合唱來講述》系列音樂會,贏得了熱烈的反響。合唱團還走出北大,參與多場文化活動,并赴內蒙古、黑龍江、江蘇舉辦專場音樂會,與高校合作,把北大美育理念向京外高校傳播。在北京合唱節、中國國際合唱節等業內知名比賽活動中,合唱團多次斬獲金銀獎項。2018 年,合唱團順利通過初賽,走出國門,赴日本參加具有悠久歷史的日本寶冢國際室內合唱比賽,獲得國際評委一致好評。除了定期公演,合唱團還多次受邀參與北京合唱協會、中國合唱協會、人民音樂出版社、央視等專業機構及主流媒體的節目錄制,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講堂劇團則先后推出原創自制話劇《九月悠長》《白走馬》以及根據北大教授、安徒生獎獲得者曹文軒同名小說改編的話劇《根鳥》等,并邀請知名導演合作,開拓朗讀劇本、小劇場演出等新形式,提升活躍且個性多樣的原創能力。

        堅持立德樹人,服務素質教育

        老校長蔡元培曾說:“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在北大,講堂除了禮堂、劇場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作為教育資源的課堂作用。這是北大的優勢,也是講堂的使命。遵循教育規律,講堂利用美育與德育、智育、勞育的相通性,在思政教育、學術探索、勞育創新等方面不斷開拓,努力打造北大校園內的育人新平臺。

        以美育賦能,以德育鑄魂。講堂在發揮其劇場功能的同時,更注重其作為教育平臺的特殊使命。文藝作品具有精神感召與培根鑄魂的重要作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講堂積極引進正能量藝術作品,做好重大主題宣傳闡釋,通過專場演出、主題放映等多種形式,創新性地采用講演結合、導賞結合的方式,讓青年學子從文藝作品中聆聽時代強音,感受榜樣力量。

        2019 年慶祝新中國成立 70 周年之際,“開學第一課:我和祖國共成長”主題活動在講堂舉辦。通過觀看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并與影片的主創面對面交流,同學們更加深刻理解到“祖國的每一個重要時刻都有全體國人的參與,我和祖國一刻都不能分割”。慶祝建黨 100 周年之際,講堂引進北京人藝話劇《香山之夜》,生動刻畫了兩種命運的抉擇,讓青年學子們深刻領略到中國共產黨取得勝利的歷史必然性。除了這些緊扣時代脈搏的重大主題作品,還有許多講述優秀“北大人”故事的文藝作品在講堂精彩上演。電影《孟二冬》生動再現了北大中文系教授孟二冬平凡而偉大的一生。原創歌劇《為你而來·王選之歌》則用歌劇這一藝術形式展現了王選院士為了國家科技事業,不畏艱難、勇于創新的崇高品格。

        美育與智育的雙向促進。講堂充分發揮身處北大校園的優勢,積極探索美育與智育雙向促進的創新路徑,主動與北大學術資源形成聯動,嘗試“藝術+學術”的路徑,引導學生從不同學科角度理解和欣賞藝術之美。自2022年起,講堂特邀北大中文系戴錦華教授,重磅推出“戴錦華教授導賞系列”活動。師生觀眾在享受優秀藝術影片之后,還能現場傾聽戴老師富有感染力的精妙導賞,融藝術欣賞、知識普及、學術思辨于一體。該系列截至2024年末已舉辦45期,超9萬人次參與活動。此外,北大社會科學部、燕京學堂、藝術學院、考古文博學院等多位專家學者結合講堂各類專題,以不同形式在此深挖藝術的學術內涵,推動北大師生由藝術本身觸達更多元、廣闊的學科知識。

        2021年起,講堂聯合校內院系、單位及中國美術館、云岡研究院等專業機構,共同推出“大講堂藝術實踐課”。課程涵蓋聲樂、器樂、雕塑、舞蹈、戲劇等多種藝術門類,邀請業內知名藝術家與專家授課,以藝術實踐為重心,為青年學子提供藝術體驗式教學,形成“聚光燈下教育”的理念。開課以來,每年平均近300名學子直接受益。同學們不僅持續感受美、創造美,更在活動組織策劃、綜合統籌協調等方面大有進步。通過“舞臺”向“講臺”的轉變,實現了讓藝術從舞臺走向課堂、讓學生從課堂走向舞臺的目標,也充分驗證了藝術實踐對于美育創新的無限可能。

        美育之外,勞育同行。在美育與智育的創新實踐中,講堂還特別重視勞動教育的獨特價值,通過學生志愿者團隊這一特殊群體,將教育理念延伸到服務實踐之中。該團隊自2000 年6月成立,由北大在校學生組成,始終伴隨講堂同步發展,至今已先后有千余名學生參與其中。

        日常工作中,志愿者在活動現場負責驗票、引座、解疑,對重要活動及嘉賓進行訪談報道、文藝品評。這些工作不斷豐富同學們的禮儀知識和藝術常識,同時培養了團隊踏實、耐勞、熱情、嚴謹等良好品質。多年來,學生志愿者團隊在促進講堂與廣大學生之間交流溝通、協助講堂劇場管理服務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被譽為“璀璨的夜明珠”。團隊還多次參與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等大型活動,以實際行動踐行志愿服務諾言,向社會展示著志愿服務精神,受到校內外各界廣泛贊譽,是講堂立足劇場實際開展“勞動教育”的生動體現。

        季羨林先生曾在書中寫到:“一個大學的歷史存在于什么地方呢?在書面的記載里,在建筑的實物上,當然是的。但是,它同樣也存在于人們的記憶中?!贝髮W留給青年群體的不僅是往事昔人,更是歷久彌新的精神文化。歷經25年發展,講堂在繁榮校園文化、服務北大人才培養中書寫了獨特篇章。而今,作為校園文化藝術中心,講堂的使命已超越劇場邊界,延伸至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更廣闊領域。通過承接北大文創工作,講堂正以文化創意產業為媒介,將北大的學術底蘊、人文精神與藝術靈感轉化為可感、可觸的文化之聲,讓“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超越校園,走向社會。未來,講堂將繼續以藝術為紐帶,以創新為驅動,在傳承與發展中賡續大學文脈,讓真善美的動人力量滋養更多青年心靈,涵育更多可擔大任的時代新人。

        (作者為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文化傳播中心工作人員)

        報刊導讀
        国产伦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