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id="tvblx"></video>

  • <form id="tvblx"><span id="tvblx"><track id="tvblx"></track></span></form>

      <form id="tvblx"><pre id="tvblx"><noscript id="tvblx"></noscript></pre></form>

        <em id="tvblx"><source id="tvblx"></source></em>
      1. “銀齡計劃”教師訪談

        張幼怡:援疆路上一世情

        期次:第1688期    作者:·何奕璇  王文軒  張冰峰   查看:64

        張幼怡是一位醫學教育工作者,長期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發病機制研究,并投身于新疆石河子大學的教書育人生涯。她通過不懈努力和實際行動,為培養更多醫學專業人才貢獻自己的力量。


        張幼怡依然工作在教學一線

        情系“家鄉”甘于奉獻

        張幼怡出生于烏魯木齊,新疆是她的“第二故鄉”。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4年中央政府決定在新疆成立生產建設兵團,數以萬計的青年投身到邊疆的工農業、教育文化事業建設中。1956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正式接受國家農墾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雙重領導,同年,在新疆烏魯木齊擔任醫學院教師的一對夫婦迎來了他們的女兒張幼怡。盡管張幼怡出生在烏魯木齊,但父母為了更好地工作,在她一歲半時就將她送回了老家沈陽。1968 年,12 歲的張幼怡才再次回到新疆。

        2001年,教育部“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確定北京大學對口支援新疆石河子大學,張幼怡所在的北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也與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病理生理系簽訂了幫扶協議,這成為了她對石河子大學教育教學幫扶指導工作的開端。在這段工作過程中,她感受到了“兵團精神”的內核并深受觸動:“我總是感覺到他們身上有一種獨有的自強不息的精神。盡管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學校在平臺、教學資源等方面還有不足,但那里的老師、學生都很樸實且努力上進。”也正是這段經歷奠定了張幼怡與石河子大學合作的良好基礎,2023年國家發布“銀齡計劃”時,已經退休的張幼怡毅然決定繼續在新疆援教,盡己所能,幫助石河子大學做好青年教師隊伍建設,指導學生從事科研工作,培養更多醫學專業人才。

        作為我國著名的心血管病學專家,張幼怡的學術成就同樣令人矚目。1992年在新疆醫科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后,她長期致力于腎上腺素受體與心血管疾病發病機制研究,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先后擔任北京大學心血管研究所所長、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等職務。然而,最令人動容的是,這位成就斐然的學者最終選擇將專業知識帶回新疆,在石河子大學繼續她的教書育人生涯。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也展現了一位醫學教育工作者對“第二故鄉”的深情回饋。

        專注科研 嚴謹治學

        張幼怡總是跟學生強調:“做事要先學會做人,學術問題可以有碰撞,鼓勵有自己的想法,但原則性問題的紅線不可突破。做科研不能有假,不能潦草,必須認真,不然就是謊言。”求學期間,她曾赴日本、美國留學,在北京完成博士后工作后,又“轉行”投入到基礎研究中。當被問及臨床與基礎研究的關系時,她表示,二者的思路是大不相同的:做臨床工作時需要聽從上級醫生的指導,以學習的心態遵循他們的囑托,并且還要參考相關指南,首先考慮患者的安全,不能異想天開;而科研工作則不能完全按照既有文獻來做,要在堅實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思考、勇于創新。

        張幼怡坦言,這種思維的轉變是有一定難度的,起初確實讓人難以適應。但她仍憑借自己的專注與自信,克服了一道道難關:“我有一個特點,就是我認為,無論什么事情,只要我認真做,沒有什么是我做不好的?!闭沁@種自信與堅持,讓她無論面對什么工作都全力以赴。面對學生,張幼怡也是如此,她希望自己的學生能愉快地做事,在生活、學習、工作中遇到困難是正常的,但不應把它作為放棄的理由或沉淪的借口。

        身為一名科研工作者,張幼怡以細心、認真的品質著稱,而這一品質也延伸到了她的教育工作上。在教學中,她尊重關愛學生、循循善誘,既嚴厲又親和,和學生相處得十分融洽。

        采訪中,張幼怡談到自己的經歷時,語氣平和,她并不展示自己卓越的成就,而是傾向于分享自己如何在工作中與學生共同進步,如何從細節入手不斷精進科學研究。她強調的并非遙遠的理想或是未來的輝煌,而是如何做好“眼下的事”——如何給學生帶來更多幫助,如何保持對研究的熱情,如何在每天的教學和科研中積累經驗和成就。

        回顧自己多年來的教學生涯,張幼怡感嘆如今國家的飛速發展,生活水平和科研條件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然而,在一些尖端研究和硬件設施設備上仍存在短板,這也更加需要青年一代提高自主研發能力,加強科技創造創新。對于醫學預科階段的同學,她也寄予著殷切期望:“希望你們內心存在著激情,能夠堅持,我覺得只要堅持,沒有你們做不到的事情。”

        采訪結束時,張幼怡老師笑著說:“我現在還總說,要給年輕人舞臺。”她保持著沉穩的同時,心中有著對下一代的深切期望。我們也應該專注眼下,做好每一件事,以應對所有未知的挑戰,如此未來便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作者均為北京大學醫學預科2024級本科生)

        報刊導讀
        国产伦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