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id="tvblx"></video>

  • <form id="tvblx"><span id="tvblx"><track id="tvblx"></track></span></form>

      <form id="tvblx"><pre id="tvblx"><noscript id="tvblx"></noscript></pre></form>

        <em id="tvblx"><source id="tvblx"></source></em>
      1. 思想顯影術:學術海報背后的故事

        期次:第1689期    作者:·孫譽綺   查看:18

        這篇文章介紹了作者作為一名博士生,從愛好設計海報到成為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的學術海報設計師的經歷。作者分享了設計海報的過程和經驗,包括如何凝練核心概念、尋找視覺表達符號、設計版式等,并講述了如何將抽象概念轉化為生動形象的視覺敘事。同時,作者也講述了設計海報如何激發創意和學術思考,成為思想顯影術的一部分。


        作者設計的“古典現實主義與大國競爭”講座海報

        作者設計的“區域國別研究和歷史社會學”講座海報


        兩年前的夏天,我參加了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國家法治戰略研究院聯合舉辦的“法意”暑期學校。在課間交流時,我無意間提到了自己喜歡設計海報,沒想到這個小小的愛好很快被老師記在心里。不久后,我收到了來自區研院的第一份設計委托——為“有朋(Adventus amicorum)”系列研討第三講“古典現實主義與大國競爭”制作海報。

        “有朋”之名取自《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寓意著中外思想交流與文明互鑒。講座主要探討古典現實主義在大國競爭時代的意義。于是我選取了古希臘黑繪風格的陶瓶圖案作為主視覺,眾神與英雄的剪影在紅陶底色上徐徐鋪展,記述了古典時代政治領導者對美德和高尚的追求。這是我的作品第一次出現在區研院的公眾號上,也成了我與這片學術沃土結緣的第一顆種子。

        去年,我的身份已從區域與國別研究院的“外包設計師”轉變為“自家博士生”,參與學術海報設計的機會也更多了。

        海報設計是一場學術思維的視覺轉譯。設計一張海報需要根據講座摘要凝練核心概念、尋找視覺表達符號、根據已有材料設計版式,我把這一過程看作是學術研究中的問題界定、文獻梳理以及框架搭建。這樣一來,海報設計就與學術研究變成了“一碼事”。

        比如,面對“區域國別研究與歷史社會學”這類抽象的理論議題,我就需要開啟思想的狩獵模式——如同獵人在知識的密林中追尋靈感獵物的蹤跡,將錯綜復雜的理論脈絡轉化為直觀的視覺敘事,讓大家看到海報能會心一笑,從而興致勃勃地點開報名鏈接。我以多元族群共同托舉的長河為前景,喻示研究者在錯綜復雜的歷史敘事中揭示發揮作用的社會機制;地球如月亮般從長河上升起,象征區域國別研究跨學科整合的特點。漸漸地,我養成了日常積累的習慣,不斷豐富海報素材工具箱:關注知名設計師的作品、解析國內外博物館的展覽海報。正如學術研究需經年累月的知識積淀,視覺表達同樣遵循厚積薄發的創作規律,才能在面對復雜命題時實現靈感的即時調用。

        而每一張海報誕生的背后都是環環相扣、群策群力的。區研院行政老師團隊與我無縫對接,隨時更新、檢查海報關鍵信息;而導師們的學術洞見則與我的視覺轉化構成了知識生產的循環。設計“懸而未決的全球化與其合法性的未來”研討會海報時,章永樂老師建議我給地球上的大西洋加一道裂縫——這正是西方主導的全球化進程所面臨的合法性質疑;而“區域與國別前沿問題課堂第十講:不確定性時代的國際發展項目籌資模式探尋”的主講人則以海報設計破題,從科研籌資活動所面臨的社會復雜局勢開啟了討論。

        海報設計于我而言是神奇的思想顯影術。蟄伏于文獻中的抽象概念,經過設計邏輯的轉譯和視覺表達的暈染,獲得了一張張生動的面孔。恰似顯影術中的顯影劑與定影液,設計賦予思想以生動的視覺語言,而學術則讓創意獲得思想的深度與重量。那些被主講人驚嘆“這正是我想表達卻未能言明”的瞬間,那些因創意而催生的新注解,是顯影盤里相互激發的銀鹽顆粒——當藝術表達與學術思想在暗房中相遇,在每一張凝煉而成的影片里,都記述著思想破繭時振翅的微光。

        (作者為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2024級博士生)

        報刊導讀
        国产伦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