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科技人才協同推進文物保護事業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物工作,我國文物事業得到了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科技和人才更是發揮了決定性的支撐作用。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進一步明確要強化文物保護科技和人才支撐,規定了國家鼓勵開展文物保護相關的科學研究,推廣先進適用的文物保護技術,提高文物保護的科學技術水平。同時,保護法提出了國家要加大對考古、修繕、修復等文物保護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健全人才培養、使用、評價和激勵機制。這些規定對繼續發揮現代科技在文物保護中的作用、為構建文物保護人才培養教育體系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機遇。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修訂后的文物保護法,要求新時代的文物保護人才不僅需要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操作技能,需要具有較強的跨學科研究能力,也需要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和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因此,構建新時代文物教育體系,也要系統性改革我們的教育教學方法。目前,我們的文物保護科技人才培養機制方面存在缺陷,如在人才培養單位,存在師資力量不足、課程體系不完善、實驗室和教學資源配置偏差等問題;在用人單位,存在崗位不足、經費不多、在職培訓不多以及缺少交流等現象,這些都限制了文物保護人員的個人發展。
追本溯源,科技為先。近年來,我國在文物考古工作的調查發掘、資料整理、價值闡釋、保護修復和展示利用等各方面,形成了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研究范式,科學技術成為文物保護發展的關鍵推動力。但要清醒地看到,在我國文物保護事業中,運用科學技術提供的新手段、新工具,提高考古工作發現和分析的能力仍有不足,在文物、考古等學科理論與方法體系構建方面尚有短板,文物保護的創新性技術還不系統,讓文物活起來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有待提高,對重大考古和歷史問題的解釋權還需鞏固提升。
千秋偉業,人才為基。近年來,國內文物保護事業不斷壯大,從業人員數量逐年增長,隊伍學歷層次較高、年齡和專業結構較為合理,并朝著年輕化、科技化方向發展,可塑性強,具有很大的潛力。但目前文物保護行業仍存在專業隊伍數量少,高水平創新人才少,戰略科學家少等問題。僅以科技考古這一研究方向為例,截至2022年10月,全國90家具有考古發掘團體資質的單位在編科技考古專業人員只有500人左右,這樣的人才隊伍構成情況,嚴重限制了文物保護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解決以上問題的關鍵在于,系統總結經驗、找準問題癥結,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政策措施,實現文物保護教育、科技和人才的一體化發展,建議在文物保護事業發展中,重點關注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優化文物保護教育體系。教育部門應在人才培養的理論構建、教育教學技術研發、師資隊伍建設和政策支持等方面采取系統性改進措施,解決我國創新性文物保護科技人才短缺問題。協調高等院校、職業技術學校和社會辦學機構等多方資源,建設高水平教學平臺,形成由??啤⒈究?、碩士到博士的人才培養體系,提高學生的多學科交叉的思維方式和研究、實踐能力。優化學校教育和在職教育聯合培養模式,培育大量掌握專業技能的文物保護修復師、一批具有優秀研究能力的研究者和一些具有卓越創新能力的戰略科學家,以解決文物保護行業人才培養與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用人單位應明確提出關于文物保護教育的需求,與教育機構共同制定教育培訓方案;要加強本單位在職人員的培訓,強化他們的科學思維和多學科團隊合作意識,提高組織管理能力,拓寬國際視野,更好地承擔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任。
第二,推動文物保護科技創新。建議以重點考古機構、高水平博物館建設為突破點,發揮其引領示范作用。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石窟寺保護”等重大項目和典型文物保護成果案例為依托,整合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文物考古力量,科技、教育和人才三位一體,有組織開展聯合科技攻關,進一步提高文物保護科技水平和價值闡釋能力。與此同時,推進文物保護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標準體系建設等基礎性工作,為高質量文物保護工作建立方法體系和制度基礎。充分運用科學技術以提高考古工作的發現和分析能力,拓展國際交流渠道,合作開展文明交流、文明互鑒和文明共存研究,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實踐提供理論支撐,合作開展文物保護關鍵技術研發,保護人類共同文化遺產,服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第三,構建文物保護科技人才引育體系。文物保護科技創新人才隊伍規模小是當前的主要矛盾,今后應在文物保護人才培養中更加重視多學科交叉弱和創新能力弱等問題,堅持統籌全局,建設文物保護科技實驗室、標本庫和數據庫,以高水平平臺建設吸引人才、培養人才;堅持聚焦學術重點,解決限制文物保護科技發展的關鍵技術難題,以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科學文化鼓勵人才進行科學創新;堅持以人為先,構建文物保護科技從業人員成長成才激勵體系,建設一支高水平文物保護科技研究隊伍;堅持制度創新,提高促進文物保護人才快速發展的保障支撐能力。
修訂后的文物保護法更加強調提高文物保護的科學技術水平,倡導構建大保護格局,對文物進行系統性保護,更加凸顯持續提高教育、科技和人才在文物保護中的關鍵支撐作用。今后的文物保護工作,務必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進行統籌布局,以建設高水平文物保護科技研究平臺為抓手,以現代科技促進文物保護國際合作,完善文物保護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制度建設和組織管理,加強多學科交叉融合研究和高水平創新人才培養,取得更多文物保護科技成果,為建設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理論支撐;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民族復興立根鑄魂;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
(作者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黨委書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