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校園文物活起來

北京大學辦公樓前的一對石麒麟
2025年3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開始施行。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緊扣新時代文物工作主要任務,在堅持文物工作方針的基礎上,將黨中央關于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22字工作要求完整寫入法律,對于推動新時代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文物保護法的修訂,也對學校文物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把文物保護好、傳承好,也要研究好、利用好,做好價值挖掘、講好文物故事,讓校園文物真正地“活起來”。
今日北大的主校區位于燕園。明朝萬歷年間,米萬鐘在此筑園,并以“淀之水濫觴一勺”將其命名為勺園;清朝,多所皇家賜園在此興建;20世紀20年代,燕京大學選址于此建設校園;20世紀50年代,高校院系調整后,北京大學從城里的沙灘地區遷至燕園。明清以來,這里留下了數不勝數的歷史印記和文物遺存。2001年北京大學“未名湖燕園建筑”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后,承澤園、蔚秀園、治貝子園、蔣家胡同等校內古建筑群相繼被列為北京市和海淀區文物保護單位。燕園現有各級文物建筑50余棟、革命文物3處、歷史建筑46處、散置石雕石刻等遺存遺跡50余處,這些珍貴的歷史遺存或記錄著歷史的綿延不絕,或承載著大學的光榮傳統,其中不少文物有獨特的文化與藝術價值。
為保護好、傳承好校園里的這些珍貴文物,早在2006年,北京大學就編制完成了高校中首個文物保護總體規劃——《未名湖燕園建筑文物保護總體規劃》,并在校園建設中嚴格落實規劃要求。為進一步規范校園文物保護工作,學校在2007年成立了文物保護與管理辦公室,2011年成立了北京大學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2018年印發《北京大學文物保護管理暫行辦法》。在制度建設的同時,學校也多渠道爭取支持,積極開展文物修繕工程,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干預”原則,整體修繕了化學北樓、外文樓、民主樓、俄文樓、辦公樓、第二體育館、靜園六院等重要文物建筑和抗日戰爭聯絡點等革命文物,持續完善文物防護設施、消防設施和監控設施,并試點開展對石雕石刻的風化、病害防治工作。
同時,學校也高度重視文物建筑和歷史建筑的活化利用。燕大時期的30余棟校舍建設基本延續教學與科研的功能定位,最大程度利用其原有功能設計。部分歷史建筑原有功能已經不再適用,在充分尊重建筑原貌和空間格局的前提下,經修繕改造作為教學科研、展示和公共空間使用。例如,燕大時期的老鍋爐房經修繕后作為“教師之家”使用,成為學校教職工的學術交流場所;20世紀80年代建設的電化教學樓經修繕成為數學科學學院教學、科研用房。這些活化利用使建筑得到有效保護和妥善維護,讓師生們在使用中感受歷史變遷、增強文化認同,讓這些建筑在現代校園生活中發揮更大的文化、教育和社交功能,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
在持續加強保護管理的基礎上,學校相關院系和部門依托校內學科優勢,深入開展了對校園文物價值的深入研究和挖掘,形成了各類書籍和論文等高質量學術成果,為文物的價值挖掘提供了理論支撐。圍繞文物教育宣傳工作的各類校園文化活動也蓬勃開展。從2017年開始,學校相關部門和學生社團合作,相繼開展了燕園文物攝影繪畫大賽(已舉辦三屆)、革命文物攝影繪畫大賽、手繪地圖大賽、燕南園攝影繪畫大賽、燕南路歷史記憶征集、校園革命文物“打卡”、燕園文化講壇系列講座(已舉辦十場)等活動,吸引了大量師生校友參與,讓更多人關注和了解燕園文物,增強了師生的文物保護意識,也積累了豐富的素材成果。文物元素也被融入校園文化建設,被運用于各類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的文創產品,促進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校園文化品牌的形成。學校也在不斷加強校園文物的解說系統建設,通過實體標識牌、二維碼標識、語音導覽系統等闡釋講解文物價值,讓更多人了解歷史、傳承文化,增強文化自信。2022年學校推進燕南園保護與展示項目,在考古、規劃、景觀、生物和藝術等領域專家指導下,把彰顯遺產價值和校園文脈作為項目主題,通過師生的廣泛參與,將價值挖掘和遺產教育融入項目全過程。2023年,“北京大學燕南園”項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遺產保護優秀獎,評審專家高度贊揚了該項目重視集體記憶、傳承學術歷史和精神遺產的做法。
此次文物保護法修訂,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確強化文物數字化、信息化工作,意義深遠。早在2018年,北京大學就啟動了校園文物數字化建設工作,由考古文博學院專家團隊牽頭,通過校園文物數字工作坊的形式,對文物進行拍照和三維掃描,再利用技術手段制作成三維數字模型。這項工作在多院系師生共同參與下,經兩年多時間,首先完成了對燕園內全部石雕石刻文物的數字化建檔工作,并于2020年以燕園文物數字博物館的形式正式向師生開放。2023年,為了建立更加全面的校園文物數字化檔案,工作團隊采用無人機低空攝影測量及全景攝影技術,完成了燕園校區的整體實景三維模型構建,并同時錄入了所有文物建筑、歷史建筑、革命文物和石雕石刻的屬性信息,使師生在線上就可以全景觀看校園文物,查詢文物詳細信息。這項工作還將持續推進,定期更新數字檔案,不斷完善交互界面,提升用戶體驗感,讓文物所蘊含的文化精髓和時代價值與大眾更好地連接,見證過去、連通未來。
校園文物保護工作不僅是一項重要的文化使命,也是學校文化建設、教育發展和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學校相關部門和院系將繼續推進文物的價值挖掘和活化利用工作,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新媒體技術、虛擬現實等手段,創新表達方式,對文物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解讀,將文物背后的故事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出來,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使其更貼近當代師生的生活和學習,成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歷史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審美教育的生動教材。
(作者為北京大學房地產管理部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