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id="tvblx"></video>

  • <form id="tvblx"><span id="tvblx"><track id="tvblx"></track></span></form>

      <form id="tvblx"><pre id="tvblx"><noscript id="tvblx"></noscript></pre></form>

        <em id="tvblx"><source id="tvblx"></source></em>
      1. 重黨建尚醫德,強作風為人民

        期次:第1693期    作者:·孫華陳紅松   查看:205

        文章強調了學習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對加強新時代高校附屬醫院黨風政風和行業作風建設的重要性,并提出醫院應加強人文關懷、提升醫療服務質量,為廣大患者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健康服務。

        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對加強新時代高校附屬醫院黨風政風和行業作風建設、提升醫德醫風有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表達對醫務工作者的期望:“廣大醫務工作者要恪守醫德醫風醫道,修醫德、行仁術,懷救苦之心、做蒼生大醫,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健康服務?!薄按筢t”者,不僅要醫術精湛,更要有良好醫德醫風和工作作風,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

        中國歷史上有無數具有卓越醫術和高尚醫德的醫家,他們不求名利的高尚醫德、懸壺濟世的為民情懷被人們傳為佳話。例如東漢末年著名醫家張仲景,為救疫病百姓,打開衙門坐堂行醫,分文不取,首創名醫坐大堂之先例。又如東漢末年醫家董奉,為人治病不收費用只要求治愈患者在其家附近種植杏樹,“杏林春暖”之美譽傳頌千古。再如唐代藥王孫思邈,一生著作80余部,《千金方》更是被現代學者稱為“中國最早的臨床醫學百科全書”。其“大醫精誠”之訓,倡言醫者須“精”于術、“誠”于德,醫術醫德兼備方稱“大醫”,由此奠定我國傳統醫德規范體系之根基。

        新中國歷史上,也出現了很多譽滿杏林的“大醫”。有診治患者“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把“每一個病例都當作一個研究課題”的中國消化病學奠基人張孝騫醫生;有一生未婚未育、卻被稱為“萬嬰之母”的林巧稚醫生;有一生成功救治16000多名患者,97歲仍舊站到手術臺上的吳孟超醫生等。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廣大醫務工作者用實際行動踐行“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職業精神,成為人民健康的忠誠衛士。2008年,北醫三院骨科醫生馬慶軍暈倒在手術臺旁,搶救后發現已到肝癌晚期,可是病情稍一好轉馬上又回來工作,他說要把剩下的時間留給病人。病重期間他仍然每天清晨4點多起床為學生批改論文,在祖國西北地區的新疆完成了行醫執教30年的最后一堂課,剛剛返回北京就因病情加重再次住院,直至被病魔奪去生命。韓啟德副委員長撰文紀念馬慶軍時所寫:“把為人類服務作為實現自己生命價值的唯一途徑,把為別人獻出愛心作為自己的幸福,才能真正找到自己活著的精神支柱。馬大夫是這樣去做的,所以他在生命的最后階段能從容相對,并閃耀出人性的光芒?!?

        醫療衛生行業關系到人民群眾切身健康權益,生命所系,健康相托。高校附屬醫院作為公立醫院的中流砥柱,更應堅持黨建引領,圍繞“以患者為中心”的核心理念,一體推進黨風政風、師德師風、醫德醫風建設,不斷加強人文關懷、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廣大醫院職工和黨員干部應將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學習成效并付諸實際行動,真抓實干、展現良好行業作風,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健康服務,為醫院高質量發展和北大醫學貢獻積極力量。

        (作者孫華為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紀委辦公室主任,陳紅松為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報刊導讀
        国产伦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