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北大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
讓青春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
1916年8月,李大釗在為《晨鐘報》創刊號所做的發刊詞中寫道:“青年之文明,奮斗之文明也,與境遇奮斗,與時代奮斗,與經驗奮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碧栒僦腥A青年勇敢擔當起創造青春中華的大任。從大學走向社會,從求學到立業,是人生的重要一步,也是青春價值得以體現和彰顯的關鍵一步。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廣大青年“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正站在民族復興的坐標系上,重新譜寫新時代的青春之歌。畢業之后選擇到西部、基層、邊疆、艱苦地區工作的事例在北大并不鮮見。面對高校畢業生規模不斷推高、就業形勢嚴峻復雜的挑戰,北京大學始終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讓就業成為教育、讓基層成為導向、讓服務成為力量”,樹立面向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的就業導向,鼓勵青年學子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近年來,北大畢業生去向落實率始終保持在高位,赴西部、東北等重點區域和國家重點領域就業的畢業生逐年遞增,一大批畢業生選擇扎根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默默奮斗。
青年人的職業選擇,關乎國之大者。翻開中華文明的浩瀚長卷,“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血脈從未斷絕。張騫27歲手持漢節“鑿空西域”,13年間風餐露宿,持節不失,不僅開辟了貫通歐亞的絲綢之路,更將中華文明的種子播撒萬里。建初三年(公元78年),原本在蘭臺校書的青年班超投筆從戎,“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毅然作出將個人志向融入家國天下的人生抉擇。北宋名臣范仲淹少年時在醴泉寺苦讀,寒冬臘月以凍粥果腹,壯年主政西北時以“軍屯制”解邊關糧草之困,安流離百姓之苦,創立義學、興修水利,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絕唱,將個人志向與家國命運緊密相連。歷史長河奔流不息,從蘇武牧羊到林則徐虎門銷煙,從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到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無數先賢用生命證明:個人的價值,永遠應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國之大者”?!皣笳摺笔顷P乎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大使命、大方向、大格局、大利益、大戰略,是黨和政府關注的最核心、最關鍵、最迫切的問題。每個歷史階段都面臨不同的社會環境,也會出現新的問題,自然便會形成特定的“國之大者”。在新時代,青年學生在職業選擇時必須認識什么是“國之大者”,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一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從國內大局看,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發展階段。黨的二十大擘畫的宏圖盛景,既屬于國家和民族,更屬于當今青年一代,是青年成長進步、建功立業的大好際遇。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青年學生的人生方向要聚焦“國之大者”。從國際大局看,原有國際秩序已然發生重大變化,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東升西降”成為大變局發展的主要方向。全球動蕩源和風險點不斷增多,不穩定性不確定性顯著增加,有形斗爭和無形較量輪番博弈,可以預見的風險和不可預見的挑戰接踵而至。只有深刻把握“國之大者”,才能在大時代、大背景、大環境當中真正實現青春的價值。
青年人的職業選擇,系于民之關切。青年學生在規劃職業選擇時,總是會基于個人的興趣、能力和專長,去綜合考慮個人理想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平衡。一方面,希望能夠追求自己的夢想,選擇能夠激發熱情、發揮潛力的職業道路,通過職業實現自我成長和有所成就;另一方面,也要關注社會和人民的實際需求,選擇那些對社會有貢獻、能解決人民實際問題的職業方向。這樣的職業選擇,不僅能夠讓年輕人在職業道路上走得更遠,更能直接為社會的進步、人民的福祉貢獻力量。
蘇軾在治理杭州時疏浚西湖筑就蘇堤,李冰父子耗時八年建造都江堰。先賢用行動贏得了后世的尊重:真正的功業,不在廟堂之高,而在百姓之需;不在青史留名,而在山河煥新。新中國成立之初,不到16歲的郝建秀摸索出改進整個紡織業技術的“細紗工作法”,在全國紡織行業得到大力推廣。以當時的物價計算,這一工作法的推廣每年可增產棉紗4萬多件,創造了巨大財富。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歷程中,無數青年以青春之我,在服務人民的實踐中書寫了壯麗篇章。進入新時代,一大批北大學生在畢業時選擇服務基層、奉獻西部,踩在田埂上、扎進泥土中,從學生娃變身“泥腿子”,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書寫青春華章。2013年從中文系碩士畢業后的宗立冬毅然奔赴賀蘭巍峨、黃河奔涌的寧夏,扎根基層鄉鎮,為村民申請專項扶持資金、建立葡萄種植大棚,整治臭水溝、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組織實施婦女兒童關愛項目和大型幫扶助學慈善項目,全心全意為群眾辦實事。曾經風華正茂的少年,如今已一身塵土、膚色黝黑。2019年從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畢業的余漁,從北京出發坐了三天兩夜的火車,橫跨8000里路,來到“萬山之州”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帶領當地群眾,翻新閑置房屋,打造成服裝產業生產加工區和木納格葡萄倉儲保鮮區,建成全市最大的農村產業街,帶動解決了上千村民就近就業。鼓舞著他們的,正是馬克思在青年時代寫下的一段話:“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么任何重擔都不能將我們壓垮,因為這是為了千萬人而獻身,那么到那時,我們感受到的就不再是可憐的、自私的、有限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
青年人的職業選擇,即為行之所向。在這片熱土上,歷史的回響與時代的召喚交織成歌,召喚著當代青年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以奮斗為譜、以擔當為弦,共同奏響新時代的青春交響曲。1969年,16周歲的習近平下鄉來到梁家河成為一名知青,度過7年的青春歲月??倳浽f:
“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睂λ枷牒蛢r值觀起作用的,是在知青歲月里日復一日艱苦的生活和勞動,是同農民兄弟朝夕相處的二千四百多個日日夜夜對他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在物質和精神極度匱乏的環境中,青年習近平闖過“五關”——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這不僅磨煉了他吃大苦、耐大勞的意志,還鍛造了不避艱辛、不怕困難的品質。在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的一系列講話和回信中,我們可以深刻感知他在艱苦奮斗中錘煉的意志品質。在成長和奮斗過程中,有緩流也有險灘,有喜悅也有哀傷,青年人要處優而不養尊,受挫而不短志,堅持艱苦奮斗,不貪圖安逸,不懼怕困難,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勞和汗水開辟人生和事業的前程。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給了我們青春答案,為青年學子樹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樣,要扎根中國大地,洞察國情民情,樹立起與黨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從“三下鄉”社會實踐到“西部計劃”志愿服務,從大學生村官到選調生,新時代為青年的人生選擇搭建了前所未有的實踐平臺。在畢業就職季,多位在祖國各地各條戰線上奮斗耕耘的北大校友回到母校現身說法,面對學弟學妹講述他們畢業時作出職業選擇的心路歷程、在工作崗位上的成長故事。朋輩的分享、年輕人的心路歷程,更容易引起共鳴。北大舉辦的《我在祖國基層報告會》已連續開展了100多期,每一期都有一位在基層工作的學長學姐講述人生選擇的“小目標”與“大藍圖”、基層工作的“小溫情”與“大時代”、干事創業的“小碎步”和“大成長”。近年來的北大畢業生中,在廣西涌現出了黨的二十大代表,在四川涌現出了“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在寧夏涌現出了“全國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在吉林涌現出了“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在新疆涌現出了“全國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卓越獎”獲得者……同學們從榜樣身上汲取了力量、堅定了信心,西藏、新疆等西部地區已經成為畢業生擇業的重要“選擇項”。
畢業時的選擇不是一時的沖動,在青年學生心中早早就埋下了萌發的種子。北大就業部門也在努力講好畢業生奮斗在基層的青春故事,專門拍攝《綻放》《一封來自基層的信》《選擇與堅守》等專題片,連續三年推出《我的職場第一課》系列短視頻。“你真的知道如何取舍嗎?”“我現在做什么將來才不后悔?”“怎么樣去過一個有價值的人生?”針對青春之問的回答和闡釋以新媒體的形式在青年學生中廣泛傳播,有同學在視頻號后臺寫下這樣的體會:“去西藏工作的北大人不會在意薪資的升降,因為她的選擇指向遠方;造飛船的北大人不悔自己投入一個可能無法實現的夢,因為他的選擇指向夢想?!北贝筮B續六年組織地方選調生返校培訓而舉辦“薪火班”,讓畢業生從職業生涯的起點再出發,分享基層工作心得,直接面對面與在校學生交流職業選擇和成長發展,向在校生提供求職指導和規劃建議。通過這樣的方式,一批批北大人在學校潛移默化接受思想洗禮、堅定理想信念、慎重作出職業選擇,再通過返校與在校生的交流“反哺”學校的思政教育,從而形成就業引導的閉環。
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每個青年都面臨著青春的選擇——這選擇絕不是對個人利益和功利目標的盲目追求,而應當是在國之大計中踐行“國之大者”,在民之根本中聚焦“民之關切”,在學習生活中明晰“行之所向”,將個人的成長成才與國家、民族、人民的利益緊密結合在一起,在鄉村振興中扎下根,在科技攻關中沉下心,在邊疆建設中俯下身,讓個人奮斗的軌跡與民族復興的征程同頻共振,在星辰大海的征程中為實現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的初心與使命而不懈努力。
(作者為北京大學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