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id="tvblx"></video>

  • <form id="tvblx"><span id="tvblx"><track id="tvblx"></track></span></form>

      <form id="tvblx"><pre id="tvblx"><noscript id="tvblx"></noscript></pre></form>

        <em id="tvblx"><source id="tvblx"></source></em>
      1. 強國新論·中國-中亞精神

        以“中國-中亞精神”為引領攜手邁向共同現代化

        期次:第1695期    作者:·施越   查看:96

        該文描述了中國與中亞五國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合作成果,強調了“中國-中亞精神”在推動共同現代化中的作用。文章還介紹了北京大學在中亞研究方面的貢獻,以及如何通過傳承學脈、探索新路徑、培養人才等方式,為構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提供智力支持。


        中國與中亞五國山水相連、命運與共?!盎プ?、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質量發展推進共同現代化”為基本內容的“中國-中亞精神”,為推動構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戰略引領。圖為圖爾古孫水電站。該水電站是共建“一帶一路”中哈產能合作框架下首個落地的清潔能源項目。

        2025 年 6 月 16 日至 18 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赴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出席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在峰會的主旨講話中,習近平主席提出,“我們的合作根植于兩千多年的友好往來,鞏固于建交 30 多年的團結互信,發展于新時代以來的開放共贏。在長期實踐中,我們探索形成了‘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質量發展推進共同現代化’的‘中國-中亞精神’”。中亞五國(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總面積約 401 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 8000 萬,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包括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和棉花等。該地區關涉我國西部邊疆安全與發展、西向陸上通道建設和能礦進口多元化等重大戰略利益。2020年,中國與中亞五國共同創立中國-中亞機制,并于2023 年 5 月在古都西安召開首屆峰會。此后,機制下設的 13 個部級合作平臺相繼建立,常設秘書處全面運營。在短短五年時間內,中國-中亞機制已呈現“元首引領、政府推動、各界參與、多軌并行”的立體多元格局。

        中國-中亞合作

        不斷結出碩果

        中亞地區在古代是亞歐大陸諸多古典文明交匯之地。公元前2世紀,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東西方之間的商路。此后,以玄奘法師、丘處機、陳誠為代表的旅行家和使節,以粟特諸姓為代表的商旅藝人移民,以及歷代穿行于各草場之間的游牧民共同促成了亞歐大陸各地器物、思想和藝術形式的交流與交融。絲綢、茶葉、馬匹、苜蓿等物產流轉于商路,佛教、祆教、景教、摩尼教經中亞傳入中原,金屬鑄造、鑿井、造紙和醫療等領域的知識和技藝則依托人員的流動而傳播。近代以來,“絲綢之路”一詞成為沿線國家紀念與傳承上述歷史遺產、表達美好愿景的共同文化符號。

        2013 年,習近平主席正是在哈薩克斯坦首倡“絲綢之路經濟帶”。12年來,沿線各國共建“一帶一路”成果豐碩。

        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貿易額持續擴大,在 2024 年達到了 948 億美元的歷史新高。中國對中亞國家累計投資超 300 億美元;截至2025 年 4 月,中國在中亞國家累計簽訂承包工程合同額 1201 億美元,完成營業額756億美元。

        中亞國家長期渴望升級交通物流、電力和通信基礎設施,以克服海洋貿易時代內陸地區的物流成本,更好地融入國際分工體系。21 世紀初以來,中國與中亞國家合作修建了中哈原油管道、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中吉烏公路、中塔烏公路。中資企業大力支持山地國家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升級國內交通干線和電網,為兩國維護國家統一和各地之間的聯通作出重要貢獻。目前,廣受關注的中吉烏鐵路已正式啟動,中哈之間的第三條鐵路規劃正穩步推進,中國與中亞五國的首都均開通直航線路,越來越多中國城市開通中亞班列。如中亞政要和學者所言,中國已成為中亞國家接入世界市場的“海洋”。

        在新的歷史節點上,習近平主席提出“以高質量發展推進共同現代化”,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指明了方向。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 周年大會上提出的重要論斷,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發展之路和未來發展道路的理論總結。其特征包括中國式現代化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而本次峰會上提出的“共同現代化”理念則以中國道路為基礎,為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合作擘畫了愿景。

        第一,在“睦鄰安鄰富鄰”和“親誠惠容”周邊工作方針指引下,中國同中亞國家平等相交、真誠相待,并在本次峰會上通過共同簽署永久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以法律形式將世代友好的原則固定下來。

        第二,峰會確定 2025 至 2026年為“中國中亞合作高質量發展年”,力爭在貿易暢通、產業投資、互聯互通、綠色礦產、農業現代化、人員往來和人工智能等領域實施更多項目。

        第三,中國愿同各國共同加強地區安全治理,攜手防范和抵御極端思想,實現國防和執法安全現代化,提升非傳統安全領域的治理能力,并共同幫助阿富汗早日實現穩定和重建發展。第四,中國愿加強同中亞國家在立法機構、政黨、婦女、青年、媒體、智庫、地方以及文教諸領域的合作,推動形成和全方位的“心聯通”格局。

        第五,中國愿與中亞國家攜手捍衛國際公平正義,積極推動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

        “中國-中亞精神”

        引領共同現代化

        當前,百年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同時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在這一背景下,“中國-中亞精神”的提出無疑為動蕩變革中的世界注入和平與發展動力。

        通過走訪在中亞國家展業的中資企業,筆者有幸能從近距離觀察“共同現代化”如何在日常的生產和生活中促進各國民眾的民心相通。

        多數在中亞國家長期經營的生產型企業往往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屬地化管理經驗,開展過形式多樣的企業社會責任,培育了以廠區為中心的社會支持網絡。尤其是廠區設在偏遠郊區甚至山區的工礦業企業往往高度重視融入所在社區或縣域,與當地各方建立利益共同體。

        例如,吉爾吉斯斯坦南部山區的一家中資民營企業經營一座金礦,是所在縣的支柱企業。該公司在當地政府和民眾要求下出資修建縣內的學校、體育館、公路、橋梁、水渠、宗教禮拜場所乃至民房,礦區使用的機械設備一度有三分之二被調用于上述工程。與此相似,塔吉克斯坦北部經營鉛鋅礦的一家公司上繳稅收占所在州稅收的 30%。該公司成為鄰近村落青壯年勞動力的主要雇主,出資修建礦區至所在縣城的公路,牽頭建設所在區域的工業園區,并支持偏遠山區唯一一所小學的日常運營。在長期經營后,此類企業往往培養了一批資深本地員工,且部分出任管理層崗位,中方員工一般占比在10%左右。

        在中亞地區展業的中資企業所考慮的往往并非狹義的賬面利潤,而是政治、經濟和社會效益綜合考慮的“大賬”。而在長期的共同生產和生活過程中,來自不同地域的人往往能塑造新的社會關系,將各方所具備的資本、技術、勞動力、原材料和市場關系組合在一起,在勞動中推動民心相通。

        北京大學積極參與推動

        構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

        在中國與中亞地區關系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北京大學于 2024年 5 月成立了中亞研究中心,旨在聯絡與協調校內相關領域研究力量,深化對中亞問題的研究,搭建聯通內外、溝通各界、服務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學術平臺。中亞研究既包含對中亞地區古今語言、文字、文學、文化、文明的基礎研究,同時也指涉對中亞五國政治態勢的跨學科研究,是需要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政策實踐各部門通力合作的領域。

        早在清末民初邊疆危機的背景下,北京大學的文科各系云集了包括張星烺、陳垣和向達先生在內的一批精研西域的先賢。新中國成立后,季羨林、張鴻年和余大鈞等前輩學人為中亞歷史文化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吨衼喭ㄊ贰返淖髡咄踔蝸硐壬舱窃?954-1959 年就讀于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期間與中亞研究結緣。1991 年中亞五國獨立以來,以當代各國內政外交、民族宗教、考古和近代歷史為焦點研究也開始蓬勃發展。進入新時代,北京大學相關學科的學者繼續從政治經濟態勢、地緣格局、歷史源流和文明傳統等角度建設更為整全的中亞研究知識體系,為構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識力量。

        在傳承學脈的基礎上,北京大學中亞研究中心積極探索中亞研究的新路徑。

        在成立的一年多時間里,中心承辦了北京論壇分論壇“中國-中亞-中東的區域聯通與可持續發展”和中國南亞學會中南亞分會第三屆年會,搭建政產學研相互促進的科研平臺;組織學術調研團隊赴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調研中吉烏鐵路沿線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赴新疆喀什地區和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考察沿邊各口岸建設和物流狀況,赴西安調研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農業合作現狀。

        作為一流高校的科研平臺,中心自覺肩負起中亞研究人才培養的職能,持續建設覆蓋本研各階段的中亞研究課程體系,并依托公共烏茲別克語課程連續兩年舉辦全國烏茲別克語大賽,與中央民族大學合作組織“中亞實地調研經驗分享會”等學術活動,支持學校不斷完善多語種、在地化、跨學科、國際化的區域國別人才培養體系。

        自近代以來,北京大學就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始終是中國與世界各國溝通交流的重要橋梁之一。在中國-中亞精神的引領下,北京大學將繼續以國家戰略為導向,盤活現有資源,加強開放合作和資源共享,積極承擔解讀國情、詮釋文明和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職能,為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共同現代化征程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為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長聘副教授、北京大學中亞研究中心主任)

        報刊導讀
        国产伦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