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援藏醫路
照亮雪域高原的“半邊天”
——北大人民醫院醫生張果援藏紀事

張果(左四)為患者實施單孔腹腔鏡手術

張果(前排右二)指導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醫生工作
【編者按】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是黨和國家的一項重要戰略決策。北京大學響應國家號召,自2015年起,已派出十批次共200余位援藏醫療人才進行醫療幫扶。2024年7月31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第十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的七名專家抵藏,開啟了為期一年的醫療援藏工作。在他們即將完成使命返京的前夕,本報聯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宣傳中心,特別推出援藏人物專題報道,聚焦北大人民醫院專家扎根雪域高原的一年奉獻,講述他們心系人民安康,以仁心仁術筑起高原健康屏障的動人故事。
“謝謝你們,讓我還能做媽媽!”在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藏族女性卓瑪(化名)緊緊拉著醫生的手,眼眶里噙著淚水。35歲的卓瑪,一直盼著要一個寶寶。
然而,突如其來的疾病打破了原本平靜的生活。卓瑪無意中摸到拳頭大小的腹部硬塊,檢查結果擊碎了她的夢想:左側卵巢卵黃囊瘤,IC2期。這是一種惡性婦科腫瘤,而且已經開始蔓延,很可能讓她再也沒辦法生育。正當一家人陷入絕望時,卓瑪遇到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援藏專家團的婦產科張果副主任醫師。張果不僅為卓瑪成功實施保留生育功能的手術,還在術后通過有效的化療方案,最大限度為其保留了卵巢功能,也重燃起卓瑪一家人對未來生活的希望。
讓腫瘤保育理念在高原落地生根
全球癌癥發病率上升且呈年輕化趨勢。據統計全球年新發癌癥1000萬患者中,約100萬為育齡女性,雖然診療技術進步顯著提升了治愈率與生存期,但放化療對育齡女性生育功能造成嚴重影響。
入藏后,擁有多年婦科腫瘤診療經驗的張果發現,當地女性卵巢惡性腫瘤、子宮頸癌等婦科惡性腫瘤多發,但是由于缺乏定期體檢篩查,常常在發現時就已經到了晚期。
“藏族女性,普遍生育意愿都很強。作為醫生,除了治療腫瘤,我們也希望能夠保護她們的生育功能,讓她們更健康地回歸家庭,這是我們這一代醫生應該去做的事。”張果說。自去年8月以來,張果已陸續在當地開展多例婦科腫瘤保育手術,并通過如紫杉醇聯合卡鉑(TC)、博來霉素聯合依托泊苷和順鉑(BEP)等多種個性化化療方案,同時使用激素類藥物盡量減少化療對卵巢的傷害。
從35歲的卓瑪,到21歲罹患卵巢幼年型顆粒細胞瘤的藏族女大學生,張果幫助這些女性在抗癌治療中,保留了屬于未來的生育希望。這套技術與理念,正是北大人民醫院婦產科團隊多年積累的成果。在北大人民醫院婦產科主任王建六教授帶領下,團隊建立起中國人群婦科腫瘤特征譜數據庫,提出“分層管理”策略,讓早期患者的生育功能保留率提升至78%,晚期患者五年生存率提升23%。這一成果被《柳葉刀·腫瘤學》譽為“腫瘤治療范式的革新”。
2025年3月,中國女性腫瘤生育力保護經驗走入聯合國大會,向世界發聲。而在西藏,借助“組團式”援藏,這一先進理念正逐步落地生根,為更多高原女性帶去新希望。
從“能治”到“會治”
“她找到我們時,已經在自治區幾家醫院輾轉了兩個多月,但始終沒有得到規范治療,找到我們時,已經為時已晚。她的眼神我至今都記得?!被貞浧鹨晃煌砥诼殉舶┗颊?,張果依然充滿惋惜與遺憾。這樣的經歷讓以婦科腫瘤為專長的張果徹夜難眠,也成為她推動西藏婦科腫瘤規范化治療的動力源。
2024年9月,一位44歲晚期卵巢癌患者找到張果,她看到檢查結果后,不禁倒吸一口冷氣?;颊吣[瘤已經侵犯輸尿管和直腸,形成“冰凍骨盆”的情況——盆腔內各器官因腫瘤粘連嚴重,結構紊亂,幾乎無從下手?;颊卟粌H大小便困難,還出現尿失禁等情況,連翻身都疼得直咬嘴唇。此前她和家人四處求醫,得到的答復都是“做不了”,整個家庭幾乎陷入絕望。
雖然面臨重重困難,但是張果暗自下定決心,要盡全力不讓悲劇重演。她聯合泌尿外科及普外科等多學科專家,制定更加精細的手術策略。面對供氧不足的高原環境,團隊連續奮戰了整整8個小時,完成了卵巢癌腫瘤細胞減滅手術。
15天后,當病人在家人的攙扶下走出病房時,她緊緊握住張果的手,眼眶微紅,動情地說:“圖吉切(謝謝)!”張果看著患者的背影漸行漸遠,心中那份醫者的責任感,更加沉穩而清晰。
作為“組團式”援藏醫療隊中首位對口援助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婦科的醫生,張果肩負著建立自治區人民醫院婦科腫瘤專業的重任。她心里很清楚,自己來這里,不只是做幾臺手術,更是要把一整套科學、規范的婦科腫瘤診療體系真正留下來。她希望,有一天,西藏的婦科腫瘤患者不用再千里奔波去外地求醫,在家門口就能得到規范的診斷和治療。也希望那些曾讓人談之色變的婦科腫瘤,不再是讓藏族女性望而卻步的“絕癥”。
援藏以來,張果帶領團隊在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成功開展腹腔鏡下宮頸癌根治術、子宮內膜癌分期手術、早期卵巢癌全面分期術、外陰癌根治術、達芬奇機器人婦科腫瘤手術等多項高難度婦科腫瘤手術,填補多項技術空白。其中,針對當地女性卵巢癌發病率高,既往多采用開腹手術導致出血多、創傷大、恢復慢等問題,她率先在高原地區應用腹腔鏡技術,完成西藏首例腹腔鏡下卵巢癌全面分期術和間歇性腫瘤細胞減滅術。術中應用單孔腹腔鏡操作,不僅嚴格遵循“無瘤原則”,還大幅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出血、降低創傷風險,提升了患者術后恢復速度,也為后續化療等綜合治療贏得寶貴窗口期。與此同時,她通過一對一手把手帶教本地醫生,從術前評估、術中操作到術后康復和隨訪管理,全流程強化規范化能力建設,幫助當地團隊逐步建設獨立完成婦科惡性腫瘤及保育手術的能力。
“像卓瑪這樣的患者在西藏還有很多。除了治病救人,我更希望把規范的診療體系真正建立起來,讓當地醫生有章可循,也讓更多患者能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張果說道。
握緊高原婦女健康的接力棒
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尚未建立起成體系的婦科腫瘤團隊。為積極響應國家援藏號召,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發揮學科優勢,重點圍繞搭建婦科腫瘤專業及團隊,并規范婦科腫瘤治療,不只是派出技術骨干“送來一把手術刀”,更希望在高原搭建起一個真正能“自己走起來”的婦科腫瘤團隊。
帶著這樣的使命,張果和團隊從頭做起,一步步搭架子、定規范、建體系。她組織科室制定婦科腫瘤規范化診療手冊,落實術前討論制度、疑難病例討論制度、婦科腫瘤隨訪制度、圍手術期規范化管理制度等,每周進行教學查房并推出《婦科腫瘤規范化診治及合并癥、并發癥管理系列課程》,組織科室醫生和護士開展規范化培訓,從宮頸癌到卵巢癌,從術前評估到術后隨訪,一項項流程逐步清晰;同時,她還邀請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護理專家開設“云課堂”,通過遠程指導提升護理水平,把規范診療真正落實到每一個細節。
除了把技術帶上高原,她也將科研的種子種在了這片土地上。張果組織團隊建立了婦科腫瘤及宮頸病變結構化數據庫。她帶著團隊一邊干、一邊學。從一個個病例回顧、一個個臨床疑問出發,手把手教大家如何提出假設、整理數據、驗證路徑,逐步培養出科研思維。圍繞“高原女性HPV感染特點”,她主導開展了《西藏地區女性陰道微生態與高危型HPV感染及宮頸病變關系研究》,獲得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組團式援藏”專項支持;她還帶領團隊作為全國唯一高原分中心,參與“子宮內膜癌高危人群篩查多中心臨床研究”,并申報一項子宮內膜癌篩查新技術——這是西藏婦科腫瘤數據首次被納入國家級科研體系。在她的推動下,臨床與科研不再是“兩張皮”。團隊已圍繞異位妊娠、盆腔感染、滋養細胞腫瘤、宮頸病變等常見病種,完成多項回顧性分析,為打造有高原特色的婦科腫瘤研究體系打下了基礎。
“援藏工作既是光榮的使命,也是自我成長和提高的寶貴機會。這段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援助,不只是治病救人,更是尊重文化、理解病人,在不同的生命故事中,找到醫者最本真的初心,讓婦科腫瘤患者不僅能夠重獲健康,更能擁有更有尊嚴、有質量的生活?!睆埞锌卣f道。
援藏工作任重道遠,需“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未來還將有更多人,接過援藏的接力棒,在雪域高原繼續奔跑,把提升藏族婦女健康福祉的長跑,一棒接一棒地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