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id="tvblx"></video>

  • <form id="tvblx"><span id="tvblx"><track id="tvblx"></track></span></form>

      <form id="tvblx"><pre id="tvblx"><noscript id="tvblx"></noscript></pre></form>

        <em id="tvblx"><source id="tvblx"></source></em>
      1. 以報紙為媒 與歷史對話

        期次:第1695期    作者:·黃晗奕   查看:8

        作者從對晉冀魯豫《人民日報》的報道入手,發現騾馬大會具有政治動員、衛生教育等諸多功能,從而引發對特定歷史背景下根據地建設與農村現代性啟蒙的思考。他以文本細讀的方式重新打開、發掘報紙這一“歷史現場”,通過與歷史對話,理解特定時期的歷史經驗。在未來的日子里,他希望繼續受益于新聞傳播學科帶來的啟發。

        “黎城東關舊歷二月初十的騾馬大會,以時事教育為重心,樹立人財兩旺發家致富的思想……小學教員結合醫生共同進行宣傳,各高初小劇團、鼓詞隊共九個單位以小花戲、廣場劇、扭秧歌進行宣傳,四百五十張傳單,頓時搶完了。群眾擠擁到衛生館,猛看見畫著斗大的五大害蟲、蠅、蚊、虱、蚤、臭蟲和瘧痢等幾十種傳染病圖,一個個都注視著追問到底:養小孩怎樣接生,怎樣才能防止病的傳染。”

        這段對于黎城騾馬大會生動的描述,出自于晉冀魯豫《人民日報》1947 年 4 月 15 日的一篇報道。初讀到時,它就引起了我的好奇:騾馬大會本是農村的商品交易場所,為何會具有政治動員、衛生教育等諸多功能?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這對中國共產黨的根據地建設以及農村的現代性啟蒙又具有什么意義?對于這些問題的追問和挖掘,最終凝聚成了一篇四萬余字的碩士畢業論文——《作為空間媒介的集市:基層傳播視角下晉冀魯豫根據地農村集市的變遷》。寫作的過程宛如偵探“破案”,報紙上的線索便是關鍵的蛛絲馬跡。我沿著這些線索抽絲剝繭、層層深入,發掘其中蘊含著的豐富的社會、歷史信息,打開那段遙遠又具有啟發性的歷史。

        以報紙為媒,與歷史對話,是我在研究生階段習得的方法論。“新聞”和“歷史”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當下的新聞,終將成為未來的歷史;而過去的新聞,也為認識歷史提供了一個切片。2018 年下半年,在王維佳、王洪喆、張慧瑜等老師的提議和組織下,新聞與傳播學院一些對新聞社會史感興趣的研究生組成讀報小組,開始閱讀20世紀 40 年代晉冀魯豫根據地的機關報《人民日報》。南門讀報小組以“通過報紙讀懂中國”為旨,以報紙作為研究現當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的入口。每位參與者從自己的學術興趣出發,以文本細讀的方式,重新打開、發掘報紙這一“歷史現場”。2023 年入學后,我成為了讀報小組的一員,通過具體的報道探討報紙的通訊網絡和傳播機制、根據地的文藝改造等問題,更加深入了解了根據地的政治動員與社會治理經驗,也由此和“作為空間媒介的集市”這一選題結緣。

        其實,我對農村集市并不陌生。在我的家鄉廣西,集市又被稱為“圩市”,它承載著獨特的地域文化,保留著約定俗成的時空安排。每逢集日,周邊的商販、村民都匯聚而來,集市便會熱鬧起來。在特定的節日,集市上還會舉行舞獅、演劇、籃球賽等娛樂活動,和家人們一起趕集是難忘的童年記憶。不過,在感到親切的同時,我也深知作為研究者進入這一選題,恰恰是一個“陌生化”的過程,需要回歸歷史本身,發掘史實、發現問題、分析原因,而非先入為主。

        為了使研究更加全面深入,除了晉冀魯豫《人民日報》,我也查閱了《新華日報》《解放日報》等數據庫以及關于晉冀魯豫根據地的出版物。和各種史料打交道的過程并不枯燥,穿越歷史的煙云,那些充滿群眾智慧的細節躍然紙上:為了應對日軍的侵擾,根據地創造了“游擊集市”的形式,交易迅速有序,定時而聚,定時而散。一些集市甚至不在集上進行交易,僅僅把集市作為經濟信息交流的場所,各村牙紀在集日碰頭,打聽行情,散集后再到各村辦理成交。物資的運輸則采用“螞蟻搬泰山”的方法,將貨物分成零星小件,用肩扛、獨輪車推等方式小量地分批搬運。除了作為根據地貿易網絡的節點,在中共的組織和改造下,農村集市也“舊瓶裝新酒”,發揮著治理空間的社會功能。集市上張貼的標語、報刊和漫畫是傳遞時事、政治動員的重要宣傳工具;通過陳列照片、圖示、生產工具等展品,集市也成為推介各種生產技術與先進經驗的場域。這些傳播活動將信息傳播、文化教育和群眾動員有機結合,構建起多層次、多維度的在地化傳播網絡,體現了中共在前工業革命、農村文化和農民群體主導的背景下創造的傳播經驗。

        六年前,我在新聞與傳播學院面對的第一個問題便是“如何理解傳播”?!皞鞑ァ币辉~包含著通信、交流、聯結等多重含義,傳播思想家杜威曾說:“社會不僅通過傳播存在,而且正存在于傳播之中?!蔽业漠厴I論文可以說是對這一問題的小小注腳。在農村集市上,信息與商品的流通、不同主體的交往蘊含著豐富的傳播意涵,賦予其媒介的特性。而我也借由這一選題,在寫作中獲得了與歷史“對話”的機會,理解特定時期的歷史經驗,并與當下的現實形成參照。在文本之外,我也希望在未來的日子里,能夠繼續受益于新聞傳播這一學科帶來的啟發,和不同的人乃至這一世界溝通交流、產生聯結,共同創造更多有意義的故事。

        (作者為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5屆碩士畢業生)

        報刊導讀
        国产伦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