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2 月3 日,2017 年度“羅德中國獎學金”獲獎名單揭曉,來自北京大學的侯逸凡和李雨晗位列其中。羅德獎學金從 2015年進入中國至今,共有四名北大畢業生獲得這一榮譽。本期羅德學者訪談記,讓我們一覽今年兩位羅德學者的風采和情懷。
李雨晗在昂賽工作站外
2013級北京大學元培學院本科生、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區實習生、 2017年羅德學者、未來的牛津大學碩士研究生……任何一種身份都足以使李雨晗站在聚光燈下,做鮮亮的事說漂亮的話,有架子有排場。但這不是李雨晗。雨晗讓人感到親切和舒服。她對動物保護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純粹的熱愛。當她將自己的故事娓娓道來時,你會沉浸其中,展開一段美妙而神奇的體驗。

初入邊地,天地廣闊
雨晗目前正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做實踐工作。野生動物保護占據了他們工作的大部分時間。他們需要和當地牧民一起在保護區內架設紅外線相機以了解野生動物的分布情況并且監測其生活狀態。這是對體力和耐力的雙重考驗。雨晗和她的團隊成員常常要爬山涉水來找到合適的相機安置地點。雨晗說:“這也是很讓我感動的地方。我自己不太能爬山,同事和牧民富有經驗,一路上幫助我。我能切身感受到他們的真誠和善意?!?雨晗的團隊不單單關注野生動物,他們更在乎牧民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協調。當地牧民家一般都會養幾十頭牛,這些牛很容易被諸如雪豹之類的野生動物吃掉,因此存在著報復性獵殺的隱患,可能陷入“野生動物吃?!撩瘾C殺野生動物——野生動物吃?!边@樣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為了走出怪圈,她所在的山水自然保護中心聯合當地政府與牧民共同設立了人獸沖突保險基金。一旦牧民家的牛被野生動物吃掉,牧民就可以從基金得到補償。這既尊重了野生動物的生存習性,又彌補了牧民的財產損失,雙方相安無事。讓牧民參與動物保護工作,體會到自身發展與保護自然的協調性,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社區保護工作秉持的理念。近年來,三江源成為了第一個國家公園試點,這為牧民的參與提供了一個契機。培訓牧民作為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員成為了一項重要內容。生態保護員的工作內容是豐富多樣的,包括垃圾分類、識別動物、野生動物監測等方面。除了培訓牧民成為生態保護員之外,雨晗的團隊也會培訓牧民成為自然體驗之旅的向導和接待家庭。這樣一來,牧民能夠更加了解當地的風景風光和自然生態,也能夠更好地向外界展示地方風情和游牧生活。這不僅是牧民對自然的融入過程,也是三江源對整個社會的融入過程。
雨晗是一個實踐者,這不僅表現在工作方面,也表現在她做研究的旨趣上。她自有獨特的學科視角,在工作之中不忘思考當地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的治理機制。她的本科畢業論文就以三江源地區冬蟲夏草的生態治理為主題。冬蟲夏草是當地牧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然而正如同“公地悲劇”所描述的那樣,個人對短期利益的過分追求很容易導致這一公共資源的枯竭并給當地牧民帶來毀滅性的災難。雨晗試圖通過比較案例分析來提出有效的管理機制和治理方案,這對于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很有意義。
在雨晗看來,三江源的自然保護工作是她的個人的事業,但絕不僅僅是她一個人的事業?!皠游锉Wo不是一小撮人的事兒?!彼钪O動物保護需要成為一種共享觀念,需要更多人的關懷與參與。于是,她把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作為一個展示的小舞臺——三江源的好山好水好風景,好天好地好故事都在這方舞臺上鋪展開來。她用飽含深情的文字、栩栩如生的圖片和活靈活現的小視頻來書寫感受?!皶腥擞芍缘攸c贊,有人來關注我們的事業,這讓我覺得很開心很欣慰?!彼龔膩聿粫詮娦泄噍數姆绞絹碜屗苏J識到動物保護的意義,“潛移默化”才是較為理想的狀態。雨晗以前演講和主持的經歷也派上了用場。她中學曾在電視臺做主持人,對新聞傳媒很感興趣,練就了演講的才能?!拔視⒓右恍┓窒頃?,在那種場合能講會講是很重要的?!庇觋虾苌瞄L講故事,講自己的故事,講他人的故事,講我們這個時代的追夢人和守望者的故事。
心之所屬,由來久矣
雨晗對動物保護的熱愛由來已久。這種熱愛有幾分是天性,有幾分也是一種探索和追尋。雨晗從小就特別喜歡動物,當幼兒園老師問大家夢想的職業時,她毫不猶豫地回答道:“我要當動物飼養員。”高中時候,她如愿成為了動物園的志愿者,負責清理籠舍、準備食物以及為游人講解。
如果說,幼年和中學時代的經歷是雨晗夢想的雛形,那么大學的經歷則是夢想的成長與成熟。進入北大,一直熱愛動物的她成為了“貓協”(北京大學流浪貓關愛協會)的成員。她承擔起了流浪貓送養的任務。他們做得很細致到位,為每一只貓拍萌照和編輯檔案,聯系收養者,了解收養者的住所情況等相關細節,在收養一段時間后對收養者回訪調查……點點滴滴只為了讓每一只貓都能找到一個合適的主人。還有很多社會組織在從事流浪貓收養的工作,但貓協憑借成員的良好回應性成為收養者的第一選擇?!拔覀兘洺i_玩笑說自己是24小時QQ在線。無論手頭有什么事情,只要QQ一響,我們就馬上回復。雖然很辛苦,但更多的是快樂和滿足。”雨晗談起大一大二期間在貓協的經歷,感慨良多,懷念良多。雖然,在成長經歷中一直有動物保護的影子,但雨晗坦言,當時的自己對動物保護的理解很有局限性,僅僅將其看作一種興趣愛好,沒有想到除了“動物飼養員”之外還能有其他什么相關的職業選擇。直到有一天,她與呂植教授相遇。大四時,雨晗選修了呂植教授的《保護生物學》課程。雨晗說:“呂植老師很睿智,在動物保護領域學術和實踐領域都是杰出典范。她很樂意帶領年輕人去更加深刻地理解自然與社會。我在大學本科四年所受到的批評幾乎都來自她。她讓我知道了動物保護從來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還需要自然的知識、人文的關懷、社會學的視野,是很綜合很立體的?!边@開啟了她對動物保護認知的新世界,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一下子很著迷,終于發現了興趣和未來職業選擇的結合點”。于是,三江源多了一顆充滿熱情和活力的心,動物保護的道路上多了一個年輕的身影。
水乳交融,且悟且行
對于雨晗而言,三江源不僅意味著一段工作經歷,更是一種情感的體驗和人生的感悟。在三江源的日子里,她與牧民的生活交織在一起,她逐漸理解了他們的信仰、他們的生活觀念、他們的意義世界,她逐漸在情感上與他們交融。雨晗回憶道:“剛到三江源的時候,我們就住進了牧民家。我們一起吃糌粑、趕牦牛、上山采蘑菇。平時用的水是從小溪引過來的,電則是靠太陽能板發電或者溪水發電。有一天晚上發現沒有電了,我就跟著牧民上山去清理小溪里面的石頭,把發電機里面的石頭都清理干凈后回到家,又有了光明。我發覺這里人們的生活和自然非常近,人和自然有著天然的親密感,對自然充滿了敬畏心,也愿意去呵護自然界中的生靈萬物。”“我不懂藏語,牧民不懂漢語,但我們只是互相發送動物的圖片,也能在微信上開心地聊天?!边@是一種無需語言的默契。如此的生活片段還有許多,如此豐盈的感受還有許多。

這一周,雨晗在興奮和感動中經歷了燃燈節。燃燈節是為了紀念藏傳佛教改革家、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逝世而舉行的活動。這天,凡屬該教派的大小寺廟、各村寨牧民,都會在寺院內外的神壇上、家中的經堂里,點酥油燈,晝夜不滅。燃燈節那天,雨晗的藏族同事帶著他們一行驅車來到世界上最大的瑪尼堆——嘉那瑪尼。一排排佛像前,蠟燭的火苗閃閃爍爍。夜深了,風很大,蠟燭點了滅,滅了又點。他們一行七八人在點,其他人也過來幫忙點?;艘粋€小時終于同時點燃了200個蠟燭。在雨晗看來,這正是一種佛性——虔誠,助人。夜深了,風很大。那一圈圈閃閃爍爍、連成一片的酥油燈,遠遠望去,有如繁星落地,把夜空照得通亮,把大地照得通亮,把人心照得通亮。雨晗一行人的臉上洋溢起澄澈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