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輕棋后再出征
期次:第1468期
作者:校報記者 劉靜怡 查看:168



2016 2016 年 年, , 北京市西城區 北京市西城區 “ “國際象棋進校園 國際象棋進校園” ” 活動啟動 活動啟動, , 侯逸凡與 侯逸凡與20 20名小學生下車輪指導棋 名小學生下車輪指導棋
五歲學習國際象棋,2008年晉升男子國際特級大師,2010年獲得世界女子國際象棋錦標賽冠軍,六年之間四次奪得女子國際象棋世界冠軍,2012年在第十屆直布羅陀國際象棋公開賽中,戰勝朱迪特·波爾加,打破了后者20年來在慢棋比賽中對女棋手不敗的神話。在國際象棋領域,2012級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本科生侯逸凡是公認的天才級選手,她是歷史上晉升男子特級大師最年輕的女棋手,也是歷史上最年輕的世界棋后。今年12月3日,2017年中國羅德學者名單正式揭曉,棋后侯逸凡在羅德獎學金評比中脫穎而出,成為今年的羅德學者。
溫和從容、頭腦敏銳是侯逸凡給人的第一印象,在此次羅德學者專訪中,她的聲音始終不疾不徐,溫柔誠懇,像一位學姐在跟學弟學妹日常聊天。但仔細聽來,她始終保持不慢的語速,句與句之間很少停頓,回答問題時條理清晰,用詞準確,足見其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快速的反應力。
對于侯逸凡來說,多年的國際象棋學習帶給她的不僅是世界冠軍的榮譽,更是對她思維能力、價值觀念的培養。對弈對于人的知識水平、思維能力、心理素質都有極高的要求。侯逸凡說,“多年的國際象棋訓練在鍛煉思維上有很大幫助”,長期下棋使得她擁有了比一般人更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侯逸凡因此養成了做事統籌全局、看問題執果索因的習慣,她分析說,自己常常把象棋比賽中的各種博弈思維帶入日常生活里,對待一件事,她常常先想到目標結果是什么,為促成這一結果的出現需要哪些條件,以此規劃自己的行動。
國際象棋對棋手心理素質有極高要求,在各種淘汰賽、對抗賽中,選手們不僅進行棋藝的較量,也進行心理素質的比拼。侯逸凡說,多年參賽經歷磨練了她的心理素質,使她逐漸學會了在高壓之下保持心態平衡。她分享自己的感悟,提到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放棄勝負觀念,尤其是在決賽進行到關鍵時刻,應當將全部的精力集中在眼前的每一步棋,將勝負置之于外才能節約時間,將每一秒都用在策略思考分析上。這并不意味著選手只顧眼前,一個理性的選手應當學會統籌全局與把握細節兼顧??v觀侯逸凡參加的諸多賽事可以發現,這種平和中帶有堅韌和理性的性格,構成了侯逸凡獨特的棋局魅力。烏克蘭之戰后,她的教練葉江川曾經的評價說:“本次比賽,大家看到了一個全面、成熟的侯逸凡。從整個對局來看,她一直牢牢把控住局面。在冠軍賽上,侯逸凡雖然選擇了一些并不擅長的開局,但這些開局非常有針對性,讓小穆茲丘克非常困難?!?br>從五歲踏上象棋之路起,侯逸凡幾乎一直奔波輾轉于各地拜師求學,象棋幾乎占據了她全部的成長時光。在2012年,已經兩次獲得世界冠軍的侯逸凡選擇進入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就讀,開始了馳騁棋壇與安靜聽講的雙面生活。在當年的采訪中,她表示“哪怕上學會耽誤我的競技成績,我也要上學。因為假如我繼續專攻國際象棋的話,也許在這條道路上我會有更好地發展,但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人生道路還很長,未來還有無限的選擇和可能,應當全方位挖掘自己的潛能。”“對我來說,更重要的還是這些知識的汲取,內心的求知欲以及對未來的探索欲激發了我進入校園學習更多的知識,去全方位地充實自己,為未來的道路做一個更好的鋪墊?!蔽迥旰螅磳⑦M入牛津大學的她回憶起自己當年的選擇,表示“北大生涯是我青春最寶貴的一筆財富”。四年的學習經歷讓人成長成熟,教會了她積極主動地面對和把握人生,她說,“大學更多的是一個自我探討、自我挖掘的過程,很少有老師、長輩去告訴你下一步該怎么做、怎么樣去完成,而更多的是自我主動學習的過程,這里面更重要的是要在大學里通過多種嘗試,明白自己內心真正希望渴求的是什么?!边@些體驗和收獲對她成為羅德學者有重要意義。
在北大的四年,侯逸凡過得緊張忙碌卻也十分充實。她沒有放棄自己職業棋手的身份,參加各種比賽保持競技水平和熟悉感,另一方面積極完成日常學業里的各種論文報告和考試。侯逸凡說,平衡棋藝和學業二者是自己在大學期間的一個大課題,她在幾年的探索中總結出了兩個心得:規劃時間與學會取舍。談及時間安排,她說:“我的做法是把時間分成不同的版塊,在期末一些時間段,全力投入到學習中,更多利用寒暑假的空閑時間去參加比賽,雖然會很辛苦,但都是值得的?!比欢鴷r間總歸是有限的,侯逸凡表示,大學生活豐富多彩,而時間精力卻是有限的,所以應當有所取舍,選擇適合自己當下狀態的活動。在本科期間,她有選擇性地參加賽事,提高學習效率,統籌安排專業學習和課外活動。這一選擇無疑是理性合理的。在本科期間,侯逸凡在象棋比賽中兩次獲得世界冠軍,在學業上曾兩次獲得國際關系學院綜合素質測評第一,實現了比賽與學業的雙豐收。
羅德獎學金被譽為“全球本科生諾貝爾獎”,致力于幫助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前往牛津大學學習,為世界培養具有公共意識的未來領導者。評定標準除了優秀的學術表現之外,還包括個人特質、領導能力、仁愛理念、勇敢精神和體能運動。除卻有優異的學習和比賽成績,侯逸凡一直有著極強的社會責任感。國際象棋大師加里·卡斯帕羅夫評價她“在國際象棋事業外,有對社會產生更廣泛影響的愿景”。作為中國文化大使,也是世界國際象棋聯合會“國際象棋進校園”項目的一員,她一直積極鼓勵學生參與這項智力運動。這些都與羅德獎學金評審要求一致。
談起如何想到報名申請羅德獎學金,侯逸凡說自己是在活動中認識了一位往屆的羅德學者,通過她的介紹,自己對這一獎學金有了較全面的認識。這一獎學金在113年的歷史中,已培養出8000多名羅德學者。獎學金獲得者將會有赴牛津大學學習的機會,使用羅德樓的權力,加入有眾多精英的羅德社區,這些都讓侯逸凡十分向往。因而她在今年選擇報名申請。成為羅德學者后,她計劃前往牛津攻讀教育學碩士,主攻兒童發展,這也是她一直以來的夢想,她認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她并不希望只是利用世界冠軍的聲望進行一些簡單的公益宣傳,而是想要更深入系統地學習教育知識,就這方面來看,牛津大學教育學專業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她計劃日后致力于中國殘障和困難兒童的教育,同時幫助中國學校發展更有創造力的教學方法。人生如棋,棋如人生,談起未來的人生規劃,侯逸凡的話語里洋溢著自信與熱情,她穩穩地翻開人生新的一頁,一如在棋盤上走出新的一步棋子,從容不迫,落子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