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鄉亦歸鄉
期次:第1473期
作者:孟怡然 查看:175

家鄉地標 家鄉地標— ——河北一集市場 —河北一集市場春節前掃除迎新 春節前掃除迎新農家豐收圖景 農家豐收圖景


小時候,總想著有一天能離開家鄉,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外面待久了,即使車票再難搶、機票再貴,有時間便心心念念地要回去。故鄉這個詞,本就是為遠離家鄉、定居別處的人創造的。我們對故鄉的各式復雜的情感,是從離開的那一刻才開始醞釀、發酵的。
10歲那年,我離開自己戶口本上的籍貫,有了北京的戶口。不管去的地方好不好,以及這個選擇于我的未來有什么好處,當時的我,都是不懂的,可以說是被動地接受這個安排。至今仍然記得媽媽通知我下學期就要去北京上學時的心情,我脫口而出:“不行啊,今天去學校老師會發下學期的書本?!眲傔^了千禧年的河北農村,還沒有開設那么多課程,只需要領數學和語文課本,還有一些又大又厚的作業本。那時候我們是挨個上臺去領書本,每個人都是期待的,后桌催促著讓我上去領,我吸了一口氣,說:“我媽媽提前幫我領了,你去吧?!焙芷婀?,學生時代自己經歷的轉學和看到的別人的轉學,都是悄無聲息、沒有好好的告別儀式的。
帶著對玩伴的不舍、對我喜歡的班主任老師的不舍,來到了一個新環境。對于那時的我,北京不北京的沒啥所謂,想到能和爸爸團聚,去哪里都行。還好小孩子適應新環境也快,轉學之后,即使要從零開始補英語,即使大厚的上翻的作業本變成了小薄的側翻的作業本,所有的新挑戰、新變化在熱情的同學、玩伴的幫助下很快也都適應了。
18歲上了大學,第一次接觸到來自五湖四海的人,“你是哪里人”成了每個人打破陌生感的第一個標簽——“哦,你是那兒的呀,我去過那兒,什么什么可好吃了”,第一次出遠門的大家都盡力地寒暄著。我是哪里人呀?按生活的年頭來看,在河北更長一些,有10年,在北京也不短,也有8年了。河北是籍貫,北京是戶口所在地。第一次被問到是哪里人的時候,腦海里第一個答案是“河北”,但閃念了一下之后,總覺得哪里有什么不對。剛經歷完高考,我們對標準答案還有所追求,河北人這個回答顯然不應該是我對這個問題的標答,即使要說是河北人,也還要有后半句補充,“現在在北京”,好復雜啊。但“我是北京人”5個字說出來,感覺還是有點過不去自己這關,像是撒了個謊,便回答“家在北京”。
18歲這年,我第一次發現自己對家鄉的認同。我就像一個求學在外的游子,每年也都會回家鄉看看,依舊能隨時操起鄉音,盡管有一些詞匯我可能離家的時候還沒有接觸到,但鄉音的調調已經掌握得非常純熟。我深愛那個大大的村莊,家離學校很遠,需要穿越所有的街區和小道,半個班的同學都跟我同姓。我會想起家里所在的胡同,不到百米,走到頭,向左拐,再拐兩條小路,就到了跟我同年出生、同一天陰歷生日的妹妹家里,那一年閏三月。我會想起家旁邊一個大大的場院,可以用來曬莊稼,一年級學會騎自行車之后,我喜歡在那里騎完一圈又一圈,就像短道速滑健兒們那一圈圈的一樣,速度飛快,永遠不知疲倦。
這也是我第一次有故鄉感。河北的那個大大的村莊,是我的故鄉了。從家鄉變成了故鄉,家鄉是我知道自己要回去的地方,故鄉呢,是我知道,每次只會回去個三五天,而它又是對我產生過非常深刻的影響、讓我非常懷念的地方。故鄉感的另一層含義是,我已經在別處定居了,在別處有了家。這樣的體驗也非常明顯,北京“7·21”大雨那天,我和爸媽正在老家,沒有在北京,看著大家從中午開始在朋友圈里曬北京天氣的變化,我感到了事情的不妙,不停在各種媒介上看最新的消息,那一刻,我特別希望我在北京,在家里。我特別想回來,跟我的家在一起,迎接這次挑戰。我們三口都在河北的時候,我也很想念北京,這個城市也是我的家了。
在別處有了家,也還是可以經?;毓枢l看看。每次回去,所有人問的問題其實也就那么幾個,而且,大多數情況下,他們記不住你的答案。不是不關心,而是彼此生活的差異性很大。就好比是一個在外國搞物理的同學,回來跟你說他研究出了什么最新成果,作為文字工作者的你大概是不太能記住的。漸漸地,春節回家的時候,會感到一陣孤獨。以前上學的時候,還有學習考了第幾名這種問題可以問,現在,你工作的領域可能他們一輩子都不會接觸到,也就不再細問了。大學畢業之后,親戚與自己能夠聊的話題也為數不多了,結婚這個話題其實挽救了與七大姑八大姨的對話。
聽長輩之間聊天的時候,我發現,他們其實并不是真的一定要插手你的生活。平時談論的話題也是張家的大兒子有沒有孩子了,李家的女兒找了一個哪兒的婆家。結婚、生子,就跟生老病死一樣,是最最自然的事。上學的時候,每年要例行問一下期末考試成績,工作了,每年要問一下結婚生子的事,這些就像一天要吃三頓飯一樣自然而然。
每年回家,也都會有一些讓人欣喜的變化。大家的思路越來越開闊,日子越來越紅火,農村與城市的差別也越來越小,小賣部變大超市,農民自家的平房變成了集體開發的樓房。這些物質上的變化只是一小部分,對時代的參與感也越來越強。農村再也不是閉塞的象征,手機上的流行軟件一點也不少。消費市場也越發感覺到農村市場的強大,快手這款軟件的成功為其它想要打入農村的軟件做了榜樣。這次春節,我第一次裝了快手,發現里面的能人真的不少。城市都是相似的,獨特在這個時代成為稀缺。小地方也在大時代的潮流中有了自己的話語權,展現著獨特的風土人情。
離開故鄉已有十余年,越來越發現,其實它從未遠離我,在那里時,對農村的第一印象、對歡樂的第一感受、對外面的世界的第一次向往,都是它帶給我的。同樣,對故鄉親人的無比思念、對歡樂童年的無限懷念、對農村發展的翹首以盼,都是離開之后才發現早已根植在身體里的。離開故鄉的同時,我也永遠擁有了它。
(作者為北京大學燕京學堂2017屆碩士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