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id="tvblx"></video>

  • <form id="tvblx"><span id="tvblx"><track id="tvblx"></track></span></form>

      <form id="tvblx"><pre id="tvblx"><noscript id="tvblx"></noscript></pre></form>

        <em id="tvblx"><source id="tvblx"></source></em>
      1. 通天洞:東西方古人類在此相遇

        期次:第1485期       查看:134

        北大師生參與發掘新疆通天洞遺址,填補新疆舊石器考古空白,為研究古人類演化發展提供重要資料。發掘工作面臨艱苦條件,師生們希望通過公眾考古吸引更多人參與。



        北大師生參與發掘通天洞遺址 北大師生參與發掘通天洞遺址


        發掘之前的通天洞遺址 發掘之前的通天洞遺址


        ■ 校報記者 盛曉娣 陸思萌
        2018年4月,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舊石器考古教研室師生與新疆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發掘的新疆吉木乃縣通天洞遺址入選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記者采訪了北大新疆舊石器考古發掘隊的成員,聽聽他們講考古發掘的故事。
        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遺址發掘
        通天洞遺址的發掘緣由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多年來堅持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田野實習傳統密不可分。參與通天洞遺址的發掘工作是舊石器教研室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原地區晚更新世古人類文化發展研究”課題研究的延伸。之所以選擇新疆通天洞,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面積廣闊的新疆,正處于東亞和舊大陸西側相互聯系的關鍵位置,多年來,雖然也發現了不少數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遺物,但在有地層的舊石器發現方面一直是個空白。在通天洞遺址前期發掘過程中,工作人員發現在青銅時代的地層下面有石器。于是新疆舊石器文物考古研究所立即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聯系,希望北大能夠盡快安排人過去進行合作發掘。2016年8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老師同學們趕快中斷休假,過去參與發掘工作。第一年發掘面積只有五個平方米,旨在確定是否是確切的舊石器遺存。在對該遺址年代確認之后,2017年繼續擴大挖掘面積,在原有基礎上又發掘了20平方米,發現了十分豐富、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古人類文化遺存。于是該工作就被選入了2017年度的考古十大發現。
        通天洞位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的一處花崗巖球狀風化地貌的地質公園景區內。因為花崗巖風化,正好在景區的中心區形成了一個有天窗的洞穴。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遠古人類從大陸西邊往東邊遷徙或者從北邊的阿勒泰地區南下都會經過這個地區,因此洞里邊留下了許多四萬五千多年前遠古人類活動的遺跡??梢源_認的是,第一批到洞里來的古人類已經在洞中生起了火。洞中留下了燒火留下的痕跡、上千件的石器和古人類吃剩下的骨頭等一系列古人類活動的遺物遺跡。
        說起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遺址發掘的意義,參與該項工作的師生都十分激動。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遺址與以往在內地發現的舊石器遺址完全不一樣。通天洞遺址是新疆境內發現的第一個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不僅填補了新疆舊石器考古的空白,也是中國舊石器考古的重大發現,對了解新疆地區四萬多年以來古人類演化發展過程、確立區域文化發展的編年框架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遺址出土的典型莫斯特文化遺存在國內目前只發現于少數幾個遺址,為解決學術界爭議的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是否存在舊石器時代中期人類文化遺存,以及莫斯特技術的傳播路線提供了依據。
        除此之外,記者還了解到,吉木乃通天洞遺址的發現明確證實東西方遠古人類基因與文化交流通道的存在。過去中國境內曾經發現過的像馬壩人、許家窯人與許昌人等身上都有尼安德特人的形態特征,古人類學者曾據此斷定尼安德特人和中國境內的古人類是有基因交流的。但是在發現通天洞莫斯特文化之前,僅從古人類化石發現來看,通道在哪兒、怎么交流的這些問題都不清楚。通天洞的發現將中國境內與之相類似的考古發現一下子連了起來。這項新發現說明,在遙遠的舊石器時代,中國境內的古人類與舊大陸西側的尼安德特人等同時代的古人類群體就一直是相互聯系相互交流的。新疆吉木乃通天洞地區可以視為他們交流的一條通道,甚至更可能不僅是通道,而是原認為彼此相隔很遙遠的東西方古人類就分布在歐亞大陸的草原上,他們可能是比鄰而居,文化與基因的交流并沒有障礙,這是十分重要的意義之一。這一發現不僅填補了新疆史前考古發現的一個空白,讓大眾認識到新疆地區是連接東西方遠古人類與文化交流的通道,更為認識現在中國境內現代人是怎么來的、怎么發展的等科學課題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研究資料。
        在談到新疆艱苦的發掘條件時,記者了解到,在新疆的野外工作確實是比較辛苦的。新疆雖然環境十分幽美,但是特殊的地理條件也給發掘工作帶來了許多麻煩。由于參與發掘的老師和同學們大都是內地的,到達新疆后許多人出現了水土不服的反應,但是為了盡早完成發掘工作,老師和同學們只能一邊輸液一邊堅持工作。此外,新疆人煙稀少,發掘團隊居住在當地鄉政府,距離發掘地點有40多分鐘的車程,團隊每天要花費近兩個小時的時間在路途上奔波。
        除了發掘條件艱苦,工作量也很大。由于舊石器時代的遺跡非常珍貴,每一件遺物都需要老師和同學詳細記錄,以留下它的完整科學資料如空間的三維坐標、遺物的產狀等數據。在短時間內將所有的遺物一一清理出來并系統地作記錄是一件極其考驗耐心和細心程度的事情。
        專業考古和公眾考古
        即使從事考古工作多年,每一次親臨重要發現現場對考古專業的師生來說都是難忘的回憶。他們深知,每一鏟下去雖然辛苦,但發現總是令人激動。鏟下可能是轟動世界的化石發現,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生活遺跡,也可能是標志性的文化遺物。每一次發掘都是一種未知的體驗,這就是考古的魅力。
        考古對于考古專業師生來說是迷人的,但如何讓公眾也感受到考古的魅力,這是師生們面臨的挑戰。國家經濟在發展,科學教育也在普及,但公眾對考古的誤解還是存在。在公眾認知中,考古有點類似于探墓挖寶,挖掘人類文明中的瑰寶。但考古學者工作的宗旨則是把古老祖先留下的遺物和遺跡發掘出來,通過對遺物和遺跡的研究來復原古代社會,再把整個歷史發展過程連接起來,復原完整的歷史。實際上,考古研究者們更多的是挖掘遠古人類留下的、簡單的、不起眼的遺物,甚至是生活留下的垃圾。正是通過研究大量簡單的遺物才能把古人類生活的歷史發展過程完整地揭示出來。輝煌的文物只是考古的一個方面,往往還不是最主要的方面。這就是公眾和專業人士對考古認識的區別。
        通天洞考古隊在公眾考古方面已經做了一些工作。在此次通天洞的挖掘過程中,有參觀的游人到現場觀摩挖掘工作,工作人員在挖掘現場為公眾普及考古知識。但這是遠遠不夠的,大家希望,以后一些遺址現場可以招募志愿者參與挖掘,吸引對考古有興趣、有一定知識的人一起參加工作,讓公眾親自體會到考古挖掘的快樂和價值。
        但公眾考古的發展也面臨一些困難。以舊石器時代專業為例,由于舊石器時代的生活比較簡單,工作的地點常常也很偏僻,很難吸引公眾關注。因此公眾考古的開展也不用特別急于求成,因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教育的普及會越做越好。而且當公眾了解了考古知識,就容易產生責任感,對文物保護、了解國家歷史會更加主動,這是一個正反饋的過程。
        在采訪的最后,參與通天洞發掘的師生表達了對年輕學生的祝福和勉勵:考古很辛苦,但也有很多快樂,希望大家能明確目標、長期堅持,一定會有所收獲。
        報刊導讀
        国产伦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