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明孝:我所親歷的生科院發展史
期次:第1485期
查看:344
■ 校報記者 胡平
1968年,丁明孝從北大生物學系本科畢業。當時正值“文革”期間,他被分配到遼寧撫順的一個酒廠工作。酒廠的工作是繁重的體力活,扛麻袋運糧食、蒸料等,都需要人工操作。丁明孝回憶說,5噸的原料蒸熟后需要冷卻到常溫,人站在八九十度熱氣騰騰的沼里,不停將原料拋灑到空中,一直降溫到二三十度?!耙獡P得很高,也要揚很長時間,在這個溫度下衣服很快會被汗漚爛,為了節省每人供應的21尺布,我們通常都光著膀子?!?br> “那時候的科研就是奔著解決實際問題去的?!倍∶餍言诰茝S工作的經歷稱為當時時代背景下的“科研”。從1968年到1978年,他在酒廠的工作一做就是10年。廠子以前做過啤酒,但以失敗告終。領導找到丁明孝,要求他們把啤酒做出來。丁明孝向上?;て【茝S要來生產圖紙,和其他工廠交流學習,經歷了數月的研究改進,終于成功地將啤酒做出來了。在酒廠的磨練給予丁明孝后來從事科研的理念:長期摸索,不允許失敗。
1978年,北大生物學系經歷了十年浩劫之后,面臨著重組的艱巨任務。當時生物學系成立了以陳閱增為系主任、胡壽文為臨時黨總支書記的領導班子,力求建立新的教學和科研體系,恢復正常的教學秩序和專業課程,重組專業和實驗室,提升教師的教學和學術水平。這年秋天,生物學系終于迎來了“文革”后第一批通過全國高考錄取的136名本科生和第一批通過研究生筆試面試的24名研究生。丁明孝也是這些研究生中的一員。
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科學的春天到來。北大生物學系恢復了教研室,全系建立了10個專業和相應的教研室:植物學、動物學、細胞生物學(新建)、遺傳學、生理學、生物化學、植物生理學、生物物理學、微生物學,以及在昆蟲學基礎上1983年新建立了環境生物學專業。同時恢復了9門重要的基礎課:“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遺傳學”“生理學”“細胞生物學”“生態學”“普通生物學”等。陳閱增、沈同、張龍翔、張宗炳、曹宗巽、吳相鈺、翟中和、楊安峰、陳守良、吳鶴齡、錢存桑、馮午、高信曾等教授成為基礎課教學的組織者和主講人。
丁明孝攻讀研究生時所在專業的前身是畜牧獸醫專業,主要研究動物病毒和動物疾病,1978年后改名為細胞生物學。丁明孝的研究方向是病毒和細胞的關系。要想看到病毒必須使用電鏡,而當時整個北大只有一臺古老的電鏡可供使用,所以他有時也會去中科院租用電鏡。
科研條件雖然艱苦,但闊別校園多年,大家對知識“如饑似渴”。當時老師和學生“立法三章”:第一,難得有做科研的機會,節假日不要休息;第二,晚上12點以前不要休息;第三,女同學盡量不要生孩子。這些要求在今天看來顯得苛刻,但那時老師和學生都倍加珍惜失而復得的學習機會。有好幾個大年三十,丁明孝都是在實驗室度過的。
正是在這樣的科研環境下,北大生物學系取得了令人敬佩的成果。1978年張龍翔的“豬胰島素晶體結構的測定”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6 年林昌善、張宗炳、蔡曉明、夏曾銑合作的“粘蟲發生的規律的理論及其應用研究”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同年,王平、潘文石、曹煒、邵紹源、唐兆亮合作的“小鴨病毒性肝炎防治”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翟中和、丁明孝、何大澄、戎憲輝、王曉合作的“核內DNA病毒在細胞質內的發生”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993年11月,生物學系更名為生命科學學院。隨著“211工程”“985工程”項目的啟動,以及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 的頒布,國家對教育的期望和大力支持促使北大,同樣也使生命科學學院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朱玉賢、陳章良、李毅、安成才、趙進東、王憶平等一批留學歸來的青年學者進入北大,為生科院注入了活力。
此時丁明孝身為生科院主管科研的副院長,在他看來,生科院依舊面臨著青黃不接的問題。1952年北大生物學系從清華、燕京等大學匯聚了當時最優秀的生物學家。而隨著老先生們逐漸退休,接力棒該交給誰?青年學者們的研究領域都扎堆到植物基因工程,其他專業的延續與發揚又該如何繼續?這成了丁明孝的一個心結。
2002年,丁明孝出任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這一屆領導班子做了一個大刀闊斧的改革:解散教研室。1993年生科院由系轉院,原有的13個教研室調整為6個系,教研室主任也變成了系主任,由系主任進行管理工作。開展導師制,充分發揮個人的決定權,調動研究的積極性。同年,學院還制訂了五年發展規劃,3個“五年計劃”后爭取達到新加坡國立大學和日本東京大學生物學部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