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id="tvblx"></video>

  • <form id="tvblx"><span id="tvblx"><track id="tvblx"></track></span></form>

      <form id="tvblx"><pre id="tvblx"><noscript id="tvblx"></noscript></pre></form>

        <em id="tvblx"><source id="tvblx"></source></em>
      1. 王世強:北大生科——從腳下到遠方

        期次:第1485期       查看:418

        北大生科院歷史悠久,老先生們的教育理念和特色傳統得以保持,專業設置也經歷了改革和變遷。近年來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發展迅速,科研實力和先進技術支撐,培養出世界一流的生命科學人才有望成為一流大學的中堅力量。學生們準備好自己,主動成為變革的參與者、推動者和引領者。



          ■ 校報記者 霍佳儀
        “相比于國內其他高校的生物學院系,北大的生物學系可以說是國內建立最早、底蘊最豐厚的了?!闭勂鸨贝笊圃旱臍v史,王世強說。1986 年他剛入校時,“遺傳學家李汝琪、昆蟲學家張宗炳、生理學家趙以炳、生化學家沈同、動物學家陳閱增等一批老先生還在北大授課或指導學生??上覀冞@一級沒有趕上他們上的基礎課,但給我們授課的老師大都是他們的學生,經常給我們講起老先生們的教育理念、治學精神和生活軼事,我們耳濡目染,受到先生們很多影響。比如,生理學老師陳守良教授經常給我們提到趙以炳先生對他們說過的話:‘大學老師要愛科學又要愛學生’ ‘考試出題的時候要合上書,自己記不住的東西不要去考學生’”。老先生們一直非常重視實踐與理論相結合。陳守良老師說過:“我的課可以不聽,但實驗一定要做。”現在北大的生理課依然是理論課與實驗課同步安排。老先生們的教育理念通過一代代學人保持下來,形成了北大特色和傳統。
          北大生科院的專業設置也隨著人才培養的需要經歷著改革和變遷。王世強初入燕園時,北大生物學系有生物化學、生理學、生物物理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植物學、植物生理學、生態學等專業。按照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寬口徑,厚基礎”的指導意見,生科院從1999級開始,取消了原來的這些細分專業,改成現在的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兩個專業。改革后,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都要學習更廣博的基礎課和專業課,培養更廣闊的視野和更開闊的思路,能夠運用多學科知識和理論解決問題,如此一來,日后選擇研究方向、尋找專業興趣就會更加自由,也能適應生命科學的快速發展以及由此產生的新學科、交叉學科。
          “北大生科院不論和別的院系比,還是和兄弟院校的生科院相比,發展都是非??斓摹I鲜兰o90年代學院每年發表論文五六十篇,但只有幾篇發表在國際主流的專業期刊。現在每年發表近 200篇,平均影響因子從原先不足1到現在破9,還會有六七篇發表在 《自然》 《科學》 或《細胞》 上,這反映了我國生命科學研究30年來的飛躍發展。”王世強說。
          支撐這個科研實力的是北大生科院擁有的雄厚科研資金和先進研究技術。生科院現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個國家重點學科和8個博士學科點。另外還有與清華大學聯合組建的生命科學聯合中心、與清華大學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項目(PTN)、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等。生科院的公共儀器中心配備了各種先進的生命科學研究設備和以博士為主的研究技術服務團隊,令國外同行贊羨不已。
          談到對生科院學生的期許,王世強表示:“生命科學發展前景很好,現在國內的資金、技術、設備都不比國外差。北大完全有能力、有條件培養出世界一流的生命科學人才?!闭劦疆斍罢谶M行的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他說:“一流大學需要在很多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具有國際影響力,但我認為最核心的標志是培養了一流人才。如果我們培養的人才有相當比例成為世界一流大學、一流研究機構、一流跨國公司的中堅力量,表示我們真的世界一流了。”
          “當初之所以選擇生物學專業,是因為我們中學生物老師說21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蓖跏缽娬f?!?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仿佛已經成了生物學界的一個“段子”,流傳30多年了。21世紀即將過去五分之一,生命科學的世紀真的會到來嗎?王世強認為:“這幾年就會到來,我已經聽到了腳步聲?!?br>  “雖然與信息技術給社會帶來的變革相比,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原先基數較小,但近30年來,生命科學是以指數態勢發展的。一旦帶來可察覺的社會影響,就會很快帶來社會和產業變革。”王世強以基因組測序為例向記者解釋道:人體約有2.5萬個基因。從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人類基因組測序工作由世界多個國家通力合作多年才完成,其中中國完成了占人類整個基因組1%的測序工作,那也是值得自豪的事情。而現在,測完一個人的基因組只需不到1000美元,未來將很快逼近100美元。這就是生命科學發展的摩爾定律。當普通百姓都可以負擔得起自己的基因組測序,那么測序將很快成為醫院診療疾病、乃至個人健康管理的“標配”,基于基因組信息分析的個人健康管理軟件就會有數以億計的用戶,現在無法想象的應用可能性就會被激發出來,轉化為社會需求和新型產業,孕育巨大的市場。由此帶來的變革甚至會比信息技術更加徹底地影響人類的生活模式。
          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在未來的應用蘊藏著無限可能性。王世強說:“如果說我會很快相對被動地成為生命科學世紀的見證者,我作為一個老師更愿意鼓動文理各科的同學們從不同角度準備好自己,主動地成為這個時代變革的參與者、推動者、引領者?!?
        報刊導讀
        国产伦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