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id="tvblx"></video>

  • <form id="tvblx"><span id="tvblx"><track id="tvblx"></track></span></form>

      <form id="tvblx"><pre id="tvblx"><noscript id="tvblx"></noscript></pre></form>

        <em id="tvblx"><source id="tvblx"></source></em>
      1. 李晴:見證北大生科新發展

        期次:第1485期       查看:1299

        北大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李晴回顧了她的學習經歷和學院近年來的發展,表達了對北大生命科學學科快速發展的感慨,并期待更大的發展。她講述了自己的科學夢想和追求,以及實驗室對本科生自由探索的支持和培養。



          ■ 校報記者 智翠娜
        “我曾經的夢想是去宇宙飛船做太空生物學家,因為探索生命的本質,是很奇妙的事情”,抱著對生命的好奇心,懷揣科學家的夢想,1997年李晴進入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學習,在燕園度過9年,獲得學士和博士學位。2012年她從美國梅奧醫學院癌癥中心再次回到燕園,成為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的研究員。
          說起自己親歷的北大生命科學的學科發展,李晴說:“北大生物化學專業成立時間很早,分子生物學專業的發展要晚得多。入學時,我們還分6個專業,隨著現代生命科學的發展,專業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現在本科階段已經不分專業了?!薄霸诋敃r,低年級不同專業的基礎課內容相似,到高年級的時候課程才有所側重,有不同的限選課,比如生化專業會選修“酶學”“免疫學”等,而生物技術專業則會有一些經濟類課程。生科選課的自由度一向比較高,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課,而現在這個自由度可以更高,滿足同學們的個性化發展?!?br>  本科三年級時李晴加入了朱玉賢老師的實驗室?!斑M入實驗室后,我發現自己非常喜歡做實驗的感覺。那時候朱老師實驗室有一棵不衰老的豌豆模型,正在研究其背后的機制。我覺得特別有趣,并且從那時起對植物頂端分生組織干細胞的維持開始著迷?!崩钋绺嬖V記者,這也是后來她決定研究生繼續留在朱老師實驗室的原因,“我的課題在朱老師實驗室算是稍微有些另類,朱老師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棉花纖維發育,但朱老師很支持我按照自己的研究興趣折騰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李晴說道:“當時,還有不少實驗室需要反復清洗重復利用移液器的tip頭,但朱老師實驗室已經不需要重復利用,而且還可以用到比較昂貴的試劑盒,比如提質粒的試劑盒。當然我們還是需要自己配試劑,需要重復利用試劑盒配的柱子。”“現在北大的實驗室條件普遍都已經非常好,我的學生已經不需要重復利用此類柱子了。從硬件來講,生科院的實驗室現在已經和國際水平沒有差異。科研節奏也比以前快得多,競爭也激烈得多,研究成果也處于世界前沿?!?br>  當時,請海外專家來講學還不容易。令李晴印象深刻的是饒毅等老師組織的BIO2000課程。眾多不同領域出色的華人科學家前來授課,他們不僅講基礎知識,還分享最前沿的科學進展。李晴認為這對當時的學生來說不啻打開了一扇科學的窗戶,一窺外面精彩的世界。那時,課程BIO2000需要北大、清華和中科院3個單位聯合組織才能開設;而現在,隨著不同領域眾多學者的回歸,北大生科院已經可以開設各種前沿課程,這門課也完成了其歷史使命。此外,現在的學術交流非?;钴S,學院、中心都積極邀請處在科研前沿的學者作學術報告,學生可以去國外做短期交流、參加學術會議,這些都極大地提高了同學們的學術素養和眼界。
          目前,李晴課題組致力于研究染色質復制和表觀遺傳信息傳遞的分子機制,以酵母和哺乳動物細胞為模式,從DNA復制偶聯的核小體組裝入手,研究染色質復制參與調節基因組穩定性及表觀遺傳信息傳遞等方面的機制。此外,她還主講“分子生物學”“表觀遺傳學”等課程。從學生成長為老師,李晴深感“責任重大”,她的實驗室非常樂意接受本科生,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鼓勵他們自由探索,引導他們正確發展,努力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也非常支持他們的多元化發展,幫助他們實現理想?!皩W生能加入到我的實驗室,一起度過這些時光,也是一種非常好的緣分?!辈稍L中,李晴特別提到與學生做科研的種種樂趣。
          談到學院近年來的發展,李晴最大的感觸主要有這幾點:第一,國家和學校對科研支持力度的增加;第二,研究生數量的增多;第三,公共儀器平臺的完善和發展,專業技術人員和先進儀器對科研發展重要的輔助作用;第四,學術交流比以前更加活躍,高水平學術報告日益增多,學生出國交流、參加國際會議等活動更加頻繁。從各個層面上學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力地促進了科研的發展。
          “從學生到教師,我在燕園學習工作了15年,目睹了北大生命科學學科快速發展的階段,并且很幸運參與其中?!崩钋缯f,“20年來生科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我們還要繼續努力,期待生科更大的發展!祝福生科!”
        t
        報刊導讀
        国产伦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