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名新語
同行新程,共繪風華
——寫在2025年新年之際
日月其邁,時盛歲新。
昨日和今日順時演進,年輪撥轉一個數字,昨日已定格為舊年,歷史又落成了一頁。
守正道而開新局,致廣大而盡精微。2024年,126歲的北大于時代之潮中繼續執筆,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把新時代深化改革的大敘事落實為未名博雅間的“工筆畫”。以“學科質量年”為主線,為實現更多源頭創新打牢根基,為培養更多拔尖創新人才涵育生態,為服務國家戰略奔赴中國大地。
這是凝心聚魂的一年。新中國成立 75 周年,金秋歌會、環未名湖接力跑、“寫在新中國建設的史冊上”主題展覽……多樣活動表達著北大師生為祖國母親慶生的拳拳心意。深化全面從嚴治黨,扎實開展黨紀學習教育。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科智庫建設、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等結碩果,為文化強國建設貢獻北大力量。
弘揚教育家精神,北大校園內教風、學風愈加濃厚。堅持“三全育人”“五育并舉”,育人傳統在老中青教師間傳承。北京高校教學項目評選,北大再傳佳績。學校鼓勵卓越教學,教學系列獎已到第七年,創辦“教學新思路 2.0”項目;為年輕教師搭平臺,第 23 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青年教師發展論壇上,參與者越來越活躍。探索革新,發布《數智教育發展白皮書》,舉辦首屆全球數智教育創新大賽?!扒笫莿撔?,至誠報國”專題展覽上,百余張展板講述科學家、教育家光輝歷程,引師生頻頻駐足。
研精畢智,北大充分發揮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用。多篇具有影響力的論文在《自然》《科學》《細胞》《柳葉刀》等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發表。94 項成果入選教育部第九屆“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獲獎總數居全國高校第一?;A科學研究扎實,有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數十項知識產權技術入股;平臺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北大懷柔科學城校區輕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臺啟動試運行。
不僅在一局一域謀創新,更發揮學術高地的平臺效能,北大堅持開放辦學。牽頭全國 30所高校組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聯盟;深化校地、校企合作,與河南省共建新材料高等研究院等,與市屬高校簽署新一輪學科共建協議;參與承辦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研討文明研究的深遠意義……
北大昂揚前行的氛圍,由一位位北大人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堅實腳步構成。
我們喜聞拔尖創新人才持續涌現。電子學院彭練矛-邱晨光團隊,成功研制出國際上迄今速度最快、能耗最低的二維晶體管,入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數學科學學院劉若川教授摘取拉馬努金獎;智能學院陳寶權教授成為入選“計算機圖形學名人堂”的首位中國學者;第六屆科學探索獎 7 位北大教師,2 位校友獲選;2024年“未來科學大獎”授予鄧宏魁教授;2024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上,劉毅等 6 位不同領域青年教師摘得第十八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我們見證了眾多北大學子的高光時刻。北大學生獲得第 48 屆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全球總決賽冠軍;北大女籃獲得第26屆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全國總冠軍;北大國際象棋隊衛冕4項冠軍;
《創意傳播管理》課程,小組同學們為“愛佑童心”等公益項目募集善款 547 萬元。在學術活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方面的時光尺子上,標記了北大學子專屬的高光。這一年,“有朋自遠方來”,對話的活力在燕園迸發。馬英九率臺灣青年學生代表團來訪,兩岸師生熱切交流,歡聲笑語飄蕩在未名湖畔。荷蘭首相馬克·呂特、美國財長耶倫、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易卜拉欣、意大利總統塞爾焦·馬塔雷拉、尼泊爾總理奧利、世界銀行行長彭安杰等各國政要相繼來訪,推動北大師生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考。北京論壇迎來第二十一屆。構建全球視野中的中國話語,北大已成為重要窗口。
風物長,待人新。憶歲首,春晚過后,《在北大,上春山》刷屏師生朋友圈,燕園古橋連同著迎春花,映襯著年輕學子古風藝術舞蹈的身姿;初夏的史詩級晚霞,未名湖畔攢動著的鏡頭取景框連綴成又一道風景線;燕園流浪貓們還擁有了北大版《好貓之歌》;未名湖冰場尚未開放,但多少師生已又懷著對新一年冰嬉的期待。景入心境,才是故事。
歷史和今日也一脈相承。年輪撥轉一個數字,總牽起歲尾年頭的感慨,回首前一頁沉淀的種種,也讓我們更自如地向前。
春風有信,人心長久。新歲肇啟,北大仍以赤誠、以行動,回應世界的呼喚。
(王鈺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