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師生新年寄語
行善益世慰群生
韓濟生
韓濟生
北大,這所承載著民族希望與榮光的百年學府,始終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精神引領時代之先。我衷心希望,每一位北大人都能秉承北大精神,矢志成為“德、才、勤”兼備的杰出人才。“德”是立身之本,是胸懷天下的責任擔當,是服務人民的赤子情懷;“才”是濟世之器,是獨立思考的批判精神,是追求真理的科學態度,是勇攀高峰的創新激情;“勤”是成事之基,是腳踏實地的務實作風,是百折不撓的堅韌毅力。德才兼備,勤勉以行,方能不負時代重托,成就北大人的使命與榮光。
回望來路,我的人生軌跡與新中國的命運休戚與共。我既親歷了民族的苦難與磨礪,也見證了國家的奮起與騰飛。正是這波瀾壯闊的時代洪流,熔鑄了我深沉的愛國情懷。抗戰烽火中,舉家顛沛流離,生活困頓至極。而當年即便是在祠堂改建的簡陋學堂里,夜晚僅憑一盞如豆的油燈照明,我亦從未放棄求知。那微弱的燈光,不僅照亮了我孜孜求學的道路,更錘煉了我百折不撓的意志。正如滴水穿石,其力不僅在于精準的滴落,更在于日積月累、鍥而不舍的堅持。這種精神,亦是北大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精研專業,是成就事業的基石。1953 年,我從上海醫學院畢業,后負笈北上,1962 年進入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工作至今。自1965年起,我從事針刺鎮痛原理研究,首次用現代科學方法向世界闡釋針灸的科學內涵,闡明針刺人體穴位進行鎮痛的時間、空間分布規律,發現針刺可激活身體內源性鎮痛系統,釋放出阿片肽、單胺類神經遞質等物質;與團隊成員經過30余年實踐研制出“韓氏穴位神經刺激儀(HANS)”,廣泛應用于各種慢性痛、海洛因成癮、孤獨癥、不孕癥等病癥,取得了一定的臨床療效。嚴謹求實與團結自律的精神貫穿了我的整個學術探索和科學研究生涯,它們是我不斷攀登科學高峰的堅實支撐。
拓展國際視野,加強交流與合作,是推動學術進步的重要引擎。我曾遠赴亞歐美非 27 個國家和地區的百余所大學和研究機構,進行了209場學術演講,以翔實的實驗數據和創新的科學理論,深入淺出地闡釋了針刺鎮痛的作用機制,逐漸消弭了西方醫學界長期以來對針灸的誤解與偏見。其中,1997 年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舉辦的針灸聽證會,令我記憶猶新。那次盛會匯聚了全球上千名頂尖專家,最終發表的聲明,充分肯定了針刺療法在治療惡心嘔吐和各種痛癥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為針灸走向世界舞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后,我還主持了電針儀 ISO 國際標準制定,有力發展中國神經科學,創建中國疼痛醫學,注重中醫藥的現代化與國際化。2024 年 12 月,世界傳統醫藥大會以“多元、傳承、創新:讓傳統醫藥造福世界”為主題在北京隆重召開,我受邀在大會上發表了題為《針刺鎮痛:現代醫學和傳統醫學的交匯》的演講,提出發展傳統醫學需進一步完善學科建設,重視相關基礎和臨床應用研究,加強專業人才培養,推動學術共同體發展,不斷探索新理論、新方法,審思前沿熱點問題,增進多平臺國際合作交流,從而為民除痛,高質量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事實上,只有通過坦誠的交流和深入的探討,才能真正贏得理解和信任,國際學術交流亦是如此,需要以嚴謹的科學論證和開放的溝通姿態來促進合作。這亦是北大走向世界、貢獻人類的重要途徑。
“立德言真究事理,行善益世慰群生”,衷心希望北大人能夠傳承和弘揚偉大的北大精神,堅定理想信念,矢志刻苦鉆研,積極投身國際交流,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國家,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棟梁!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名譽所長、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
作育新民
日新又新
王曙光
王曙光
中華文明之特質,一曰久,一曰新。久者,悠久、持久之謂也。新者,創新、革新之謂也。一種文明,惟其能溫故知新、吐故納新、革故鼎新,方能具備恒久旺盛之生命力。無新則必不能久矣。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詩經》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秉此日新又新之精神,中華文明乃能經數千年而不衰,歷久而彌新,常變而常新,“活潑潑地”(《二程遺書》),生生不已。吾人心性之修養,亦須秉此日新又新之精神?!渡袝吩唬骸白餍旅瘛薄P旅裾撸孕轮褚?。惟其充滿自我反思、自我批判之精神,乃能不懈不殆,時時自新。《易》爻辭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惕,即儆醒不昧、自反自省之謂也。時時省察,時時克治,時時改過,時時徙善,無一息稍停,無一絲茍且,此所謂“常惺惺”。
然無大勇者,必不能自新。君子“知恥而后勇”(《禮記》),能勇而后能自新。無勇毅果敢之精神,則斷不能自反,不能省察,更不能改過遷善。舜“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孟子》),以其有大勇也。惟大勇者,方能毅然踐志,即使在顛沛造次中,亦能卓然自新,而不降志辱身。陽明先生少年時即立志作圣賢,此非徒逞一番大言而已。若無百死千難之磨折,無居夷處困之艱忍,無斬斷私欲、廓然大公之彌天大勇,何能臻此圣賢之境界?
故知能日新又新者,必有超拔卓越之吃苦精神。唐詩有云:“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如蠶蛹之破繭成蝶,惟其艱苦卓絕,方能造就一嶄新生命。能日新者,亦必有弘闊偉岸之格局。格局狹仄、溺于功利者,斷不能自新而大有為。“丈夫何事足縈懷,要將宇宙看稊米。滄海橫流何足慮,世事紛紜何足理?管卻自家身與心,胸中日月常新美”(毛澤東《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有此宇宙稊米之胸襟格局,方能到此身心新美之境界。
“新”是境界,亦是工夫。“新”豈能一蹴而就,又豈能一勞永逸?必有“勿忘勿助”(《孟子》)、“惟精惟一”(《尚書》)之操持存養工夫,“盈科而進”(《孟子》)、“不舍晝夜”(《論語》)之勇氣意志,使日新之志能落實于日常之踐履,下一番篤實工夫,如此才不至陷溺于空疏狂誕。
值乙巳將至,正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際,草此小文,以日新又新、作育新民相期于燕園諸同學,冀共勉焉。
(作者為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強基礎 重交叉
促創新 迎突破
謝冰
謝冰
重巒疊嶂輕舟過,回首風正一帆懸。回首過去一年,在習近平總書記“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的思想偉力引領下,在“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道路的牽引下,北大科研走過了極不平凡的一年,既不棄涓滴,在成熟領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又逢山開路,在前沿創新領域率先探索,取得驕人的成果。
這一年,我們堅持高水平自由探索,提出原創基礎理論、探索底層技術原理,筑牢科技創新根基和底座。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量首次破千,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北京市高端項目數量穩居全國高校前列,四大慢病專項數量位居醫學院校首位……一大批自主創新成果在人民健康、國防安全和產業發展領域貢獻了北大智慧。
這一年,我們推進有組織科研,堅持問題導向,奔著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去。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全市首個北京研究中心獲批建設,多個重點平臺建設項目獲得超長期國債經費支持,懷柔科學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全面由建設轉向運行階段,同步發布了空間站雙光子顯微鏡等自主研發成果,北大作為科技創新“國家隊”,精神感人、意氣催人、事跡動人、成果喜人。
這一年,我們強化國內外科技開放合作。中俄基礎科學研究院建設扎實推進,中白基礎科學研究中心在北大正式揭牌,中法碳中和中心、中法成像聯盟持續推進。凝聚北大特色優勢的人工智能學科發展合力,與海淀區共建人工智能產業高地。一批“能挑大梁、能扛大旗”的青年科研人才正在北大沃土上茁壯成長。
當前,北大迎來新的發展時期,大步邁向世界科技前沿其時已至,其勢已成。在這大風泱泱、大潮滂滂的時代風云里,更應時刻保持“主動識變、積極應變”的戰略清醒?!耙溃禾斓牡缆芬廊怀錆M泥濘”,行之愈深,越是要擁有領潮爭先的勇氣、一往無前的銳氣和兼容并蓄的大氣,作教育、科技、人才強國的奮進者、開拓者和貢獻者。
我們即將迎來“十五五”開局謀劃之年。在新征程上,我們將繼續遵循“把握大趨勢,下好先手棋”的重要指示,鼓足舉火而行的勇氣,下定攻堅克難的決心,跑出只爭朝夕的速度,鼓起謀定即動的干勁,凝聚遇水搭橋的智慧,在推進北大“雙一流”建設、涵育北大一流科研生態、服務建設科教強國征程上,團結一心,挑戰更多顛覆性、非共識的前沿問題,實現更多“從 0 到 1”的重大創新突破,奮力書寫建設科技強國事業的“北大答卷”!
(作者為北京大學科學研究部部長)
理論研究天地闊
尹俊
尹俊
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青年教師,我們以深入研究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根本使命,弘揚北大薪火相傳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傳統,賡續北大與中國式現代化共命運、同前進的紅色血脈,開展科研、教學和人才培養等工作。
過去一年,我在研究和教學中進一步體會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鮮明品格在于其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也是行動中的馬克思主義。我既努力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其科學體系的道理、學理、哲理進行學理化體系化研究闡釋,也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緊緊圍繞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這一中心任務,開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學理研究。
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學者提出的現代化系列理論,暗含了“現代化=西方化”的基本設定。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的“西方中心主義”神話,為世界現代化理論與實踐創新作出重大貢獻。北大有現代化研究的深厚傳統,20世紀 80 年代,羅榮渠先生提出“一元多線歷史發展觀”,開啟了現代化主體性原創性理論的探索之路。以中國式現代化為藍本,深入開展現代化的原創性學理研究,是我們青年教師可以長期埋首耕耘的廣闊天地。去年金秋時節,我們研究院面向海外開設了一期“中國式現代化與全球發展倡議研修班”,來自埃塞俄比亞、岡比亞、柬埔寨、古巴、斐濟、伊拉克、尼日利亞、塔吉克斯坦、埃及、坦桑尼亞等10個國家的 30 余名政府官員不遠萬里來到北大學習。我有幸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與理論框架”做了報告。課間,一位坦桑尼亞的學員興致勃勃地問我:“我對中國取得的現代化成就非常敬佩,中國的成功秘訣是什么?”我說:“這不是幾句話就能概括的。一個重要的經驗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不斷進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創新突破”。
在“十五五”規劃謀篇之年,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將滿載人民期待,邁上更高臺階。在現代化偉大征程上,每個人都能夠書寫挺膺擔當的人生篇章。“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毙履暌阎粒T副贝笕瞬粩嗑M,執秉如椽之筆,再賦錦繡新篇。
(作者為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
雪盡云開
到春深處去
樓雨欣
樓雨欣
2024年初,我告別羅馬舊城區的粉色霞光和巴黎的新雪,回到了熟悉的燕園。八個月的交換經歷,仿佛閱讀一本厚重的“無字書”。古老歐洲生活節奏緩慢而從容。而當飛機降落,我再次踏上祖國土地,時鐘似乎悄然撥快——帶著嶄新的經驗與視野,我回歸復雜、多變的當下。
這是時代大步向前之年,每一粒微塵都正親歷世界的震蕩。人工智能席卷而過,新能源推動革新,宇宙探索激發開拓熱情。成就與隱憂并存。放眼全球,疾病、戰爭與地緣沖突的陰影牽動每個人的心緒。生活被算法重塑,人文價值勢微。這種種考驗,鑄就平凡生活中的閃光點。
這是選擇之年。作為 2025 屆畢業生,我和同窗即將離開象牙塔,直面現實的壓力與責任。我們將重新定位啟航,在困惑與求索的人生選擇中真正走向成年。
2025 年,是守望之年。異鄉的求學經歷,曾帶給我“東海西海,心理攸同”的切身體驗,心靈的共鳴終將跨越語言、國界與文化的隔閡,在日益碎片化的世界之中聯結希望。每一次相遇、離別與重聚,都是對真摯情誼的見證,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匯聚為抵御風雪的堅實依托,賦予我們超越的底氣。
祝福所有轉變的、新生的、成長的事物,所有新友、故交與素未謀面的伙伴。雪盡云開處,都將春意萌生,每一個越冬的生命,都將銘記所有無畏的時刻。
(作者為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2022級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