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強國論壇·教育強國
奮力譜寫教育強國新篇章

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領軍者,北京大學堅守辦學初心、肩負起新時代重任,堅決辦好讓黨中央放心、讓人民滿意的大學,奮力譜寫教育強國新篇章。圖為7月2日上午,北京大學2025年本科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上,畢業生向教師代表獻花。 宋柏凝 攝
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上發表題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文章。文中有一個數字特別引人矚目,那就是中國新增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 14.2年,這相當于大學二年級學生的受教育年限水平。這個數字是衡量中國教育發展水平的一個綜合指標,已經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這說明中國的教育采取了超越式的發展方式,是科教興國戰略的具體體現。新增勞動力受教育水平是一個增量指標,其變化會帶動全體勞動力受教育水平這個存量指標的變化,由于它的增長速度較快,使中國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3年。這與日本的 12.68 年僅相差一年多,與排第一位的美國的13.17年也相距不遠了。
這數字來之不易,是中國長期把教育置于優先發展戰略地位的結果。在過去十余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里,中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進教育發展的政策,通過發展教育促進中國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使人力資本發揮了其應有的作用。黨的二十大制定了教育、人才和科技三位一體的發展戰略,全國教育大會更是確立了到 2035 年建成教育強國的奮斗目標,比世紀中葉建成現代化強國的目標提前了十五年。中國對教育的重視取得的進步展現的潛力,與學術界的研究結論是一致的。2023年11月15日,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洲能力建設國際研究所所長昆汀·沃頓(Quentin Wodon)在北京師范大學召開的“中非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論壇”上指出,人力資本約占社會財富的三分之二,投資于人力發展是收益最大的投資。隨著知識經濟和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通過教育增長的人力資本在經濟發展中發揮的作用將會進一步突顯。
中國教育的進步是過去四十多年時間里努力與奮斗的結果。中國教育發展的速度令人嘆為觀止,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如下目標:普及義務教育、擴大學前和高中教育入學率、使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梢哉f,中國教育指標的提升,不僅會改善中國人的福利狀況,而且還會改變世界教育的發展狀況,世界平均受教育年限因中國受教育年限的提高而明顯提高。1998 年,我博士畢業后參與的第一項工作,就是與教育部財務司貸款辦的工作人員一同前往四川閬中縣,檢查世界銀行對中國第四個基礎教育貸款項目的執行情況。那時,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還相對落后,直接制約了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對于教育的投入,政府制定的到20世紀末實現“兩基”目標(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需要的大量經費難以落實,形成“窮國辦大教育”的局面,富裕省份實現“雙基”尚有難度,貧困省的情況更不待言。
在一個時期內,教育經費不足成為制約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教育經費不足帶來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學?;顩r落后,危舊房改造進程緩慢,教師收入低造成教師職業吸引力不足,因一些學生承擔著家庭收入的責任,要務工或務農以及上學的成本等原因而被迫輟學。在這種情況下,世界銀行提供的教育貸款項目可以幫助我國部分地方緩解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那年,我們一行人親訪了閬中這個貧困縣,走進學校,檢查危房,觀摩課堂教學,召開座談會,詢問學生家庭經濟收入狀況和受資助情況,聽取地方政府部門介紹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貸款的使用情況。我們親眼目睹了秦巴地區經濟和教育發展的窘迫情況。雖然此后我再沒有機會訪問閬中,但心里一直記著這個曾經去過的地方。近日我通過收集網上的資料欣喜地得知,閬中已由縣改為市,通過發展特色農業、電商、鄉村旅游等,加上東部地區對它的經濟和技術援助,其經濟狀況已頗為改觀,人均年收入比1998年增加了十倍以上。1998年,全國尚沒有制定生均經費標準,閬中也同樣如此,所以教育經費保障程度低。2023 年,閬中參照國家的教育經費標準,生均基準經費定額分別為 600 元(小學)和 800 元(初中),其中中央政府分擔80%,省政府分擔20%。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其辦學經費得到了有效的保障。與全國教育發展形勢一樣,閬中正在實現從“有學上”往“上好學”方向轉變,在較大程度上扭轉了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狀況,進入了優質均衡發展的新階段。該市對于生源不足 300人的農村小規模學校,按照每年20萬元保底撥付公用經費,投入千萬元改善農村教師生活條件。雖然本人沒有機會能夠再次近距離地目睹和體驗閬中二十多年來的真實變化,但是期間也走訪過其他一些地方。例如2017年隨北大“鴻雁計劃”的學生到廣西梧州市進行社會實踐,地方接待人員安排我去藤縣及其下面的鄉考察學校情況,那時鄉里和村里的學校還存在著復式教學和學生上學遠的問題。2019年,我與博士生李蘭在云南民族大學陳柳和余佳兩位老師的陪同下,去滇西瑞麗等地方考察民族教育情況,瑞麗不僅為當地適齡人口提供了就學的機會,還吸引了緬甸的孩子過來上學。2024年,我與一些同事到云南大理彌渡縣及其下屬的牛街鄉民族中學進行考察。三次考察鄉村學校后,我體會到隨著時間的推移,教育的發展狀況越令人感到欣慰。比如彌渡縣牛街鄉民族中學不僅獲得了政府部門多方面的支持,還從社會上得到教學設備與經費的捐助。幾乎在每一處,都能看到優美的校園、整齊的校舍、窗明幾凈的教室、數字化教學手段、敬業的教師和樸實好學的學生。孩子及其家長都希望通過上學走出山區,到大城市去發展。
隨著中國在2020年年底全面脫貧,原本的貧困地區的教育狀況得到了根本的改觀,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開始穩步邁向實現教育強國的目標。
中國改革開放后一度存在著教育經費短缺的問題,一批教育學人致力于教育經濟學的研究,借鑒國際經驗,提出解決教育經費不足的策略。對于中國教育發展影響特別大的一項研究是關于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合理比例。北大學者厲以寧、陳良焜等人在 20世紀80年代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他們系統地收集了世界上多個國家的經濟和教育經費數據,通過采用經濟計量的方法,按照世紀末中國經濟發展的目標及其實現程度,確定中國到20世紀末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合理比例為 4%。該比例被寫入 1993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雖然4%的目標直到2012年才實現,但是它對于之前和之后保證政府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F在,厲老師和陳老師都已經作古,但是他們對于中國教育事業作出的貢獻將永載史冊。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苯涍^近半個世紀的發展,中國各級各類教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指導下,中國愿與國際社會分享發展經驗并提供必要援助。中國向非洲國家提供經濟援助,幫助非洲國家發展教育,縮小全球教育鴻溝。通過援非學校建設、中非數字教育中心等項目,支持非洲發展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確立優先資助弱勢人群接受教育的援助策略。
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中國已經從低收入國家行列進入到中高收入國家行列,其教育發展水平也取得了顯著成就。但是,在建設教育強國的過程中,仍然面臨著不少新老問題,尤其在提高教育質量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還存在差距。這需要我們加倍努力,為如期建成教育強國貢獻北大力量。
(作者為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