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第01版
摘要:本文介紹了中國教育的發展歷程和成就,包括教育指標的提升、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以及教育對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作者指出,中國教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步,已經成為中高收入國家行列,但仍面臨提高教育質量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問題,需要加倍努力,為建成教育強國貢獻北大力量。
作者: 發布時間:2025-07-07
摘要:文章闡述了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的五個維度,包括精神認同、政治認同、制度保證、用人導向和監督檢查,并強調了五維協同的“剛柔并濟之道”對改進作風的重要性。
作者: 發布時間:2025-07-07
第02版:第02版
摘要:北大經濟學院碩士畢業生董晨暉在北大期間投效軍旅,成為駐守邊境的士兵。退役后他積極投身為同學服務的工作中,參加志愿者活動并籌辦文化節,同時也關注身邊需要幫助的人。他的軍旅經歷塑造了他的精神品質和價值觀,為未來的選調生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 發布時間:2025-07-07
摘要:作者研究北大校史的歷程和意義,他探索了北大工科的歷史發展脈絡,并在歷史與現實的對話中感受到了北大精神的根脈和傳承。作者最終選擇奔赴西藏工作,他通過北大精神,體驗到了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的力量。
作者: 發布時間:2025-07-07
摘要:作者在北大求學期間,受到紅色溫度和傳承的熏陶,將“紅色溫度”用于科研,用“紅色傳承”激勵他人。即將踏出校門,作者將繼續用“紅色溫度”溫暖患者,用“紅色傳承”激勵青年醫者。血液里流淌著“北大紅”,作者的一生將以它為底色。
作者: 發布時間:2025-07-07
第03版:第03版
摘要:北京大學與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多家單位合作,以多學科背景為支撐,利用古DNA提取與測序技術深入挖掘山東傅家遺址,從基因層面為史前母系社會的存在提供了確鑿的證據。研究展示了史前母系社會的組織機制和親屬關系,為理解中華文明起源提供了新的視角。
作者: 發布時間:2025-07-07
摘要:古DNA是考古學的重要工具,能直接揭示古代人群遺傳構成與動態,應用于人群起源、擴散與交流模式的研究,并有助于識別社會結構與文化制度。它拓展了考古學的研究邊界,深化了對核心問題的探討。未來,古DNA將繼續在全球考古實踐中發揮重要作用。
作者: 發布時間:2025-07-07
第04版:第04版
摘要:北大黨委領導制度經歷了從校長負責制到黨委領導下的校務委員會負責制,再到黨委領導下的以校長為首的校務委員會負責制的探索過程,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
作者: 發布時間:2025-07-07
摘要:文章強調了機關干部在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中的重要性,提出要修煉共產黨人的“心學”,堅守政治本色,樹牢服務宗旨,做實調查研究,堅持嚴實標準,以作風建設贏得群眾認可。同時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覺悟,以抓作風促工作、抓工作強作風為切入點,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貢獻力量。
作者: 發布時間:2025-07-07
摘要:北大講堂在主題黨日活動中強調作風建設的重要性,以師生為中心的理念貫穿辦學治校全過程。通過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講堂將作風建設擺在突出位置,積極創新工作機制,傾聽師生需求,解決師生問題,為學校發展貢獻力量。講堂團隊將打造有戰斗力的工作團隊,注重專業能力和服務質量的提升,不斷優化服務流程,為師生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作者: 發布時間:2025-07-07